花木春秋340:虞美人 | 项王爱姬是洋妞儿?
发布时间:2025-09-23 06:53:31 浏览量:1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保定市报》当记者,分管卫生报道,一次去保定市第二医院采访,在大门内东侧的花池中看到一种像罂粟的植物。其实真正的罂粟我也没有见过,我是从禁毒宣传画上看到这种植物的样子的。咨询医院的门卫,得知是“虞美人”。
听说是“虞美人”,我立即想起有一个词牌的名字就是“虞美人”。1966年,我曾背过王力《诗词格律十讲》中举例的诗词,对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印象深刻。当时我还查一下这个词牌的由来:相传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在为项羽跳舞之后拔剑自刎。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便将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唐代教坊以这段故事为背景创制了教坊曲“虞美人”,并演变为词牌名。
观察花池中的虞美人,植株纤秀,亭亭玉立,花朵绚丽多彩,光洁似绸,轻薄如绫。有微风拂过,则摇曳生姿,不由让人想起当年跳舞的虞姬。
民间传说,虞美人化作花草后,听到当年舞曲,仍为霸王跳舞,人们便把一种闻声而动的植物与虞姬联系起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旧传有虞美人草,闻人作虞美人曲,则枝叶皆动,他曲不然。”南宋辛弃疾在《 浪淘沙·赋虞美人草》中说:“至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东风”。
人们也把这样草称为“舞草”,从其形态看,应该是豆科舞草属的植物舞草,而不是我看到的这种罂粟科植物。
由于舞草开的那种豆科的小花太一般了,根本配不上虞姬的美丽,人们便把目光转向了我看到的这种植物,当时它还叫“丽春花”。其肇始者为明代高濂,他在《遵生八笺》(卷十六)中,先以“丽春”之名介绍了本植物:“罂粟类也。其花单瓣,瓣常飞舞,俨如蝴蝶扇动,亦草花之中妙品也。”又在“罂粟花”名下介绍了三个品种:“罂粟,千瓣五色。虞美人,瓣短而娇。满园春,夹瓣飞动。”这样,“丽春”与“虞美人”就有了某种的联系。
之后,清代的陈淏子将二者明确地拴在了一起,他在《花镜》中说:“虞美人原名丽春,一名百般娇,一名蝴蝶满园春,皆美其名而赞之也。江浙最多,丛生,花叶类罂粟而小,一本有数十花。茎细而有毛,一叶在茎端,两叶在茎之半,相对而生,发蕊头垂下,花开始直,单瓣丛心五色俱备,姿态葱秀。尝因风飞舞,俨如蝶翅扇动,亦花中之妙品,人多有题咏。”(明显参考了高濂的说法)
后来《中国植物志》沿用陈淏子的说法,“虞美人”也就成了罂粟科罂粟属植物Papaver rhoeas的中文正名,它张冠李戴得来的名字,就再也不用还回去了。
不论“丽春 ”、“百般娇”、“蝴蝶满园春”,还是“虞美人”,名字中都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味,可谁能想到这种植物,它竟然是来自欧洲的洋美人。
植物智的中国归化物种信息系统显示,虞美人Papaver rhoeas原产欧洲,唐代引入中国。
引入中国之后本植物的中文名字就是“丽春”。杜甫曾写《丽春》一诗吟咏它:“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让一个“洋美人”,冒充项王的爱姬,总感觉有点儿滑稽。不过像我这么爱较真的人少,虞美人花还会延续它那美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