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从庙会土场到国家舞台:泰安独杆跷老手艺“跳”进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5-09-23 10:15:55  浏览量: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亢 薛小东

前不久,2025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与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上,当新泰独杆跷第六代传承人张波接过“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族项目”荣誉证书时,掌心不自觉地攥紧——这不仅是山东省在本届盛会上唯一获此国家级荣誉的项目,这门发源于清光绪年间的民间绝技,更时隔百余年,在国家级舞台上“跳”出了齐鲁非遗的精气神。

9月18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程来到新泰市羊流镇大洼村,探访这项传承百年的非遗技艺。走进非遗展厅,阳光下的老木箱泛着温润的光,旁边堆叠的竹马、旱船整齐排列。这里没有热闹的训练场景,却感受到独杆跷百年传承的温度:从光绪年间的老箱子,到如今为学生准备的练习杆,几根杆子、几个竹马,就把独杆跷的老技艺和新改变,悄悄串在了一起。

光绪年间老木箱里的故事 独杆跷原来是这么“创”出来的

大洼村的非遗展厅就设在村委里。推开展厅木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屋当中央那口深褐色老木箱。箱体简陋,连边缘起到保护作用的铜件都没有,开关时会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但是却传承了百余年。“这箱子是从光绪23年(1897年)传下来的,以前老一辈艺人就是用这个箱子装戏服、道具,现在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张波说。

掀开箱盖,内侧的墨字虽被时光浸得有些淡,却依旧能看清笔画走势:左侧“光绪廿三年十壹月廿三日 立”笔锋遒劲。右侧记录的字迹风格不同,笔画间藏着工整,提及“前竹馬中断三十年 今一九八四年 禧逢甲子 羣衆拥护”,还标注了创制人、助手与财政筹备者,末尾“全村人人保护為妥”的字样,足见这门技艺当年在村里的珍贵程度。最顶端还有两个字,“有人说这俩字应该从左往右念‘行德’,也有老辈人说该读‘德行’,不管怎么说,都是我们村里人对这门技艺的尊重。”张波说。

根据木箱记载,独杆跷至少发源于清光绪23年。它的起源,正与清末羊流镇的民俗生态紧密相连。当时羊流一带经济发达,道教、佛教兴盛,八腊庙、城隍庙、五祖观等庙宇林立,庙会祭祀活动频繁,舞龙灯、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等民间杂耍汇聚,尤以高跷最为盛行。各庙宇祭祀日聘请艺术队助兴,哪家技艺独特、难度高,来年就会成为热门,这种“以艺争位”的竞争,倒逼艺人寻求突破。

为在竞争中胜出,部分高跷艺人开始创新:用单腿跷一级级跳下台阶,引得观庙高层与群众喝彩,第三代传承人王兆杰的老师王家络,正是当时单跷跳台阶的名家。为守住这一绝技,王家络将高跷改为单脚跷,更大胆去掉绑在跷腿上的绳索,不用任何固定物,仅靠单脚踩板表演,并将技艺传给王家子弟王兆杰。至此,独杆跷的核心形态正式形成。

王兆杰并未止步于技巧展示,他结合大洼村沼泽地貌多青蛙的特点,融入道教“刘海戏金蟾”的民间传说,将单一的技艺表演与小戏曲结合,编创了“刘海戏金蟾”这一经典剧目——独杆跷从此从“杂耍”升级为有叙事、有角色的综合艺术,成为中国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刘海戏金蟾” 国家级非遗里藏着老传说

独杆跷的真本事,全在“无缚”二字。“普通高跷用绳子绑脚踝,我们不用,全靠腿夹杆、腰腹发力找平衡。”张波展示了一波绝技:他拿起一根跷杆,双脚猛地踩上踏板,膝盖微扣,双手张开,稳稳站了几秒,“这叫‘大撒把’,我小时候练了很久才敢在人前表演。最难的是‘脚离跷’,双脚暂时离开踏板,全靠双手抓着杆上的横木支撑,再慢慢把脚放回去。”

“以前庙会表演,包括现在也是,先让‘百兽图’打场,就是八仙过海中的八仙骑的坐骑,以旱船的形式把场子撑开,然后我扮的刘海踩着独杆出来,另一个人扮金蟾,围着我拍地、扑花、翻跟头。”张波比划着动作解释。

这份“无缚”的底气,源自一代代人的摔打。看着木箱里的旧物,他的思绪回到了三十年前:那是他刚上小学的时候,用的是短杆,“独杆跷一般都是用槐木制作,质地比较坚硬,高度60cm、80cm,一米二的也有。”第一次踩上去,没几秒就摔了,胳膊肘蹭破了皮,练习的过程中没少挨了摔,师傅只让他自己站起来,强调“要掌握好平衡,你稳它就稳”。

百兽图和独杆跷的道具制作,体现了老一辈人的智慧。金蟾的头罩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先拿竹篾扎出大致形状,再用泥巴糊成泥胎,接着把废纸、破报纸、烂纸壳放进大锅里,加花椒水煮成纸浆,这样既能防蛀,又能让纸浆更黏,随后将纸浆一层一层往泥胎上抹,晾干后上色,一个活灵活现的金蟾头罩才算完成。

“刘海戏金蟾”的传说,也为剧目添了文化底色:传说中,刘海本是凡间孝子,因母亲患病,听闻金蟾能衔钱治病,便踏上钓金蟾之路。他心地善良,最终打动金蟾,不仅治好母亲,还将金蟾衔来的钱财分给百姓。王兆杰将这一故事融入独杆跷,剧中刘海腰系竹竿,竿梢上垂下一条线,线上拴着纸壳做的铜钱,最下边坠着大红花;金蟾则需头戴特制头罩,随着大红花做出各种动作,让刘海的“钓”与金蟾的“扑”形成互动,既显技艺,又传温情。

从清末庙会场到现代村广场 老杆上有了新希望

箱角还有一些碎花布,是九十年代年村里庙会的戏服碎片。当年没有定制的戏服,都是凑着家里的鲜艳布料改做。化妆上也没有讲究,随便擦点胭脂,抹抹嘴唇就能上台,连金蟾的眼睛是抠去灯丝的旧灯泡做的,样子虽糙,可台下观众看得热闹,锣鼓声、叫好声能盖过整个村子。

张波给记者看了一段1999年2月3日的录像。视频里,一个小孩穿着校服,踩着独杆跷表演,背后的横幅上写着“大洼民间艺术队”,地上表演金蟾的正是年幼的张波。视频传出来的声音,人声鼎沸,敲锣打鼓,热闹至极,仿佛让人瞬间穿越到了那个年代。

“现在青年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学生们,放假也在家里抱着手机,得想办法把人拉回来。”张波坐在展厅的长凳上,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

村里的办法很实在:路灯亮了,场地多了,隔段时间就组织活动,敲锣打鼓踩独杆,用热闹劲儿唤回大家的兴趣。张波则把更多心思放在下一辈身上,他收了徒弟,先给孩子们讲老艺人改双跷为独杆的故事,再教如何掌握平衡。“刚开始,孩子们没耐心,站两分钟就想跑。”张波说,慢慢地,村里随便拉出来个孩子,都能像他小时候一样露两手,这让张波看到了希望。

夕阳西下,村广场的槐木杆被染成了暖金色,几个孩子还在练习“单踩”,张波在旁边悉心指导着,看着他们摇晃着站稳,又笑着摔倒,像极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

从清光绪年间的庙会场上,到如今的村广场里,百年独杆跷的每一次“跳跃”,都藏着守正创新的智慧:守着独杆跷的根,迎着新时代的风。这门老手艺,正以最鲜活、最动人的姿态,把齐鲁大地的非遗故事,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