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000多公里 上海原创芭蕾《木卡姆》首登台
发布时间:2025-09-23 18:34:32 浏览量:1
原创芭蕾《木卡姆》首登台
昨天,上海芭蕾舞团“舞之魅·沪疆情”新疆芭蕾巡演在泽普县第二中学圆满落幕,为此次“文化润疆”之行画上句号。今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在这场跨越5000多公里的巡演旅程中,上芭带着融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原创芭蕾《木卡姆》首次登台,架起沪疆两地文化交融的桥梁。
此前的9月13日至19日,上海轻音乐团“百场轻音边疆行”首次踏入上海市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市。乐团在七天里走进萨迦县、拉孜县、定日县,更专程走进仍在地震重建中的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四场演出累计吸引6500余名观众。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上,架起心与心的桥梁。
上海木偶剧团22名演职人员历时26天辗转克拉玛依市、莎车县、泽普县、兵团草湖项目区、喀什市五地,演出70场,迎来近57000名观众。
上芭 足尖韵律引共鸣
当悠扬的新疆乐曲响起,身着红裙的舞者轻盈旋转,芭蕾的优雅与新疆风情交织相融,引得全场观众情不自禁打起节拍,热烈的气氛感染着在场者,掌声、欢呼声以及不时传来的轻声哼唱,都让这个跨越山河的舞台温暖而充满力量。
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中共喀什地委宣传部的支持与指导下,自9月16日起,上海芭蕾舞团演职人员历时七天,辗转喀什地区三县,带着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演出先后走进泽普县第八中学、莎车县第十五中学、叶城县昆仑影剧院、泽普县第二中学,将海派芭蕾之美带到新疆观众身边,用足尖韵律讲述海派文化的包容与开放,引发沪疆两地的文化共鸣。
一路上,新疆观众的热情超乎演员们的想象。在泽普县、莎车县的学校演出开始前,舞台前早已座无虚席。对许多孩子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现场观看芭蕾表演,眼里充满了期待与好奇。演出结束后,许多学生久久不愿离去,涌向台前兴奋地和演员们自拍、合影,脸上写满了喜悦与不舍。“太美了!希望你们常来!”
“上海芭蕾舞团始终坚持为人民而舞,真情所到之处,总能收获最质朴热烈的回应。”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季萍萍说,“我们希望以此为起点,在未来展开更多合作,不断以高质量的作品,让更多新疆观众了解并喜爱芭蕾。”
轻音 跨越山海的承诺
“唱得太好了!再来一首!”9月17日,在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的临时舞台前,村民们簇拥着上海轻音乐团的演员们,每位演员肩上都叠着十几条洁白的哈达。今年1月,定日县遭受6.8级地震,长所乡森嘎村是重灾区之一,全村125户房屋尽毁。如今,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民居已建成,村民们搬进新家。
9月17日,在森嘎村的演出中,声乐演员高山唱响原创歌曲《定日在哪里》,是上海轻音乐团送给定日的礼物。去年11月,团长董德平带领创作中心成员深入定日采风半月,将珠峰风光、藏民淳朴与沪藏情谊写入歌词;乐团创作中心成员揭冰谱曲时融入藏族韵律与轻音乐元素,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
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约定。今年3月27日,在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乐团与定日县艺术团携手演绎《共饮一江水》,当场承诺将票房收入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助力下捐赠定日,支援地震灾后重建。如今,承诺兑现了。乐团用善款购置12张乒乓球台、50副羽毛球拍、200个羽毛球及一批运动器材,送到定日县第二初级中学。
巡演间隙,乐团成员参观上海援藏公寓,老照片与旧工具见证30余年援藏历程,声乐演员丁一凡感慨:“今天才懂这份情谊有多深。”巡演尾声,乐团送上定制T恤与原创歌曲U盘,传递上海心意。“这是第一次在家门口看上海的演出!”森嘎村乡长肖君眼含热泪握住董德平的手,“村民都问你们什么时候再来?”董德平承诺:“明年一定再来!”
木偶剧团 原声表演不打折
上海木偶剧团润疆之旅恰逢上海对口支援喀什15周年及支援克拉玛依10周年。为深入更加偏远的基层演出,团队单日转场时间最长达5小时;在风沙四起的户外演出中,演员仍然坚持现场原声表演,确保表演呈现不打折扣。
除大中小学,上海木偶剧团还将舞台延伸至乡村广场、农场、牧场,并走进喀什古城江南书局等文旅地标,通过木偶音乐剧《报童之声》演出、“非遗工坊”手工课及特色物料,为新疆青少年儿童提供全面的海派木偶艺术体验。
《报童之声》作为红色题材木偶音乐剧,以革命战争时期上海报童的成长故事为线索,融合木偶技艺与音乐剧表演,兼具历史教育和艺术欣赏价值。
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表示,今年剧团在活动设计与宣传物料上也别出心裁:宣传册中嵌入可种植的“种子纸”,既象征木偶艺术的生根发芽,也像一份可持续的礼物,延续演出后的情感联结。“非遗工坊”手工课则特别定制《报童之声》角色的布袋木偶,让孩子们在手工制作中深化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