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林大赛启幕,全国34件广场舞作品齐聚山城
发布时间:2025-09-25 18:14:27 浏览量:1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秋意渐浓,重庆市体育馆外的广场上,刚刚结束群星奖广场舞终评比赛的新疆舞者,放起了欢快的音乐,盛装邀请来观赛的重庆市民们共舞。重庆的这个秋天,因一场属于老百姓的盛会而热情涌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舞者们在比赛结束后邀请重庆市民共舞。
9月25日,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广场舞类终评活动在重庆市体育馆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4件广场舞作品齐聚一堂,以舞为媒,展现群众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时代风采。
重庆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任竞说,这不仅是一场舞蹈的竞技,更是一次百姓情感与地域文化的集中表达,让那些扎根于街头巷尾、生长于百姓日常的生活欢歌,集中绚烂地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植根传统
舞出地域文化的当代韵味
广场舞,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健身活动或流行曲的跟跳,而是逐渐成长为融合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群众艺术形式。
任竞说,本届群星奖参评作品尤为突出地体现了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各地团队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非遗元素、民间艺术巧妙地融入舞蹈语汇,让千百年的文化根脉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报送的《欢腾鄂尔多斯》。
来自内蒙古的《欢腾鄂尔多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品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为音乐主线,融入《圆顶帽》《酒歌》等经典曲调,舞蹈动作则汲取了蒙古族传统“盅碗筷”舞的精髓,通过肩、臂、腕的灵动变化,展现出草原儿女的豪迈与力量。
舞者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在节奏明快的旋律中舞动,仿佛将观众带到了广袤的草原。鄂尔多斯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柔强说,他们希望通过这支舞蹈,让人们看到内蒙古百姓守住草原文艺的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的决心,让草原文化如河流般代代流淌。
同样深耕本土的还有重庆本土作品《“渝”快起舞》。该作品由北碚、渝中、沙坪坝等6区文化馆联合创排,以巴渝民间艺术“肉连宵”和“竹枝歌舞”为动律基础。
创作者摒弃传统竹棍,创新采用“肉连宵”形式,舞者以手掌击打身体发出清脆节奏,配合“竹枝”歌舞的击掌踏步,展现出重庆人耿直爽快的性格。
音乐上则对川渝民歌《黄杨扁担》进行现代编曲,让老旋律焕发新活力。北碚区文化馆舞蹈编导刘宇表示:“我们希望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巴渝文化舞起来、传出去。”
破圈融合
舞出不同年龄层的青春活力
长期以来,广场舞常被视作“中老年人专属”,而本届群星奖却以其参演群体的多元构成,彻底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广场舞的队伍,使之成为跨越代际、职业和地域的文化共同体。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报送的《大河奔海》。
海南选送的作品《椰壳哒哒幸福来》令人眼前一亮。48名舞者平均年龄仅16岁,她们是海口市龙华区文化馆的校园文化志愿者。作品以椰林为背景、椰壳为道具,舞出青少年的自信与梦想。
海口市龙华区文化馆馆长吴文婕感慨道,广场舞已不再是夕阳红的专属,它正像春风一样吹进年轻人的世界。据悉,该作品历经数十次修改,力求通过舞蹈语言展现海南的椰风海韵、黎乡风情与自贸港的开放朝气。
而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广场舞同样找到了年轻的表达方式。
来自上海的《一起跳舞吧!》聚焦都市白领群体,将爵士舞、流行舞与海派文化融合,打造出兼具艺术性与减压功能的新时代海派广场舞。参演者平均年龄26岁,来自各行各业,她们利用业余时间排练,甚至穿着5厘米高的舞鞋坚持训练,脚磨出血泡也不言放弃。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舞蹈编导王雯说,这支舞展现的正是上海年轻人努力打拼、热爱生活的一面。
舞出群众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图景
自上一届群星奖首次设立广场舞门类以来,这一艺术形式在专业引导与群众参与的双重推动下,逐步走向规范化、艺术化、品牌化。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舞蹈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化馆协会广场舞委员会副主任董进波说,近年来,全国广场舞创作水平显著提升,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本届参赛作品在艺术表现、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上均达到新高度。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报送的《井冈山上》。
作为群众文化的国家级擂台,群星奖不仅推动作品质量的提升,更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与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任竞表示,本次终评活动落地重庆,既是对川渝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肯定,也将有力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群众性与烟火气浸润城乡每一个角落。
为方便全国观众共享盛会,活动还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重庆群众文化云、巴渝文旅云、多家省级文化云平台、视频号及主流新闻客户端进行同步直播。
从北疆草原到南海之滨,从黄浦江畔到嘉陵江边,这场跨越山河的舞蹈对话,正成为展示当代中国百姓精神风貌的生动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