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重卡加税25%,是护国还是自困?

发布时间:2025-09-26 13:27:05  浏览量:1

特朗普再度祭出关税大棒,宣布自2025年10月1日起对所有进口重型卡车加征25%关税,理由竟是“国家安全”

这一看似强硬的保护主义举措,实则暴露了美国制造业深层焦虑。在全球供应链高度融合的今天,单边加税不仅难以真正“保护就业”,反而可能推高物流成本、加剧通胀压力

特朗普于2025年9月25日在其社交平台发布多条贴文,自10月1日起,美国将对多类进口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措施包括对厨房橱柜、浴室洗手台及相关建材征收50%关税,对进口家具征收30%关税,并对专利及品牌药品加征100%关税。此外,特朗普还宣布,自10月1日起将对所有进口重型卡车加征25%关税。

美国海关规定,进口商需按非美国原产零部件比例缴税,若一辆重卡50%部件来自海外,则仅对这部分价值征收25%关税。此举并非孤立事件:今年3月,美国已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使轻型卡车综合税率升至50%。重型卡车作为物流与基建关键装备,其进口成本上升将直接传导至运输、能源、农业等多个行业,影响范围远超制造业本身。

一辆从墨西哥边境驶入得州的冷链重卡,可能因为变速箱来自德国、电池模组产自韩国,而被叠加征税;最终这些成本会转嫁到超市货架上的牛奶价格、加油站的柴油费用,甚至建筑工地的水泥运费上。这种“精准打击”看似保护本土厂商,实则让整个经济系统为政治口号买单。

以“国家安全”为由加征重卡关税,不过是近年来美国将贸易工具安全化的又一例证。2018年特朗普政府曾用同样理由对钢铝加征关税,结果不仅引发盟友反制,还被WTO裁定违规。讽刺的是,美国本土重卡产能本就有限,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进口占比虽不高,但关键零部件如变速箱、电控系统高度依赖海外供应链。

单靠行政命令无法重建产业生态,反而可能加速企业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加拿大等邻国。当一家美国物流公司发现从加拿大组装的卡车因“北美原产地规则”可规避部分税负,自然会调整采购策略,而非乖乖买下价格飙升的本土产品。

不过,这次关税政策里也藏着理性的商业算计。尽管表面强硬,但按“非美成分比例”征税的机制,实则为跨国车企留出合规空间,只要提高美国本土采购或组装比例,即可降低税负。这与特斯拉在得州建厂、沃尔沃在宾州布局电动重卡产线的策略不谋而合。换言之,特朗普政府并非真要“脱钩”,而是以关税为杠杆,逼迫外资企业“本地化”。

这种“以压促转”的策略,在全球产业链重组背景下并非全无逻辑。类似操作在欧盟碳边境税、日本技术本地化要求中亦有体现。一家德国车企或许会抱怨政策反复无常,但若算清账,在美国设厂虽前期投入大,却能长期规避关税、贴近客户、享受州政府补贴,这笔买卖未必不划算。政治口号喊得震天响,生意人却只看资产负债表。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美国在产业政策上的战略焦虑。在全球化退潮与技术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简单粗暴的关税手段已难奏效。

历史反复证明,封闭无法带来安全,排他难以实现繁荣。与其筑墙,不如搭桥;与其加税,不如创新。好日子不在关税壁垒之后,而在开放合作与技术突破之中。这场重卡关税风波,或许正是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的一个缩影,谁能在变局中保持定力与远见,谁才能真正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