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和美乡村不负耕耘 丰收答卷鼓舞人心
发布时间:2025-09-26 14:26:25 浏览量:1
秋收至,仓廪实。丰收的欢歌此起彼伏。从乌江沿岸到苗岭深处,从侗寨鼓楼到布依村落,贵州各地农民以天地为画布,用金黄的稻谷、火红的辣椒、橙黄的玉米、赤色的高粱等作颜料,绘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晒秋”图景——晒的是粮食增产的喜悦、晒的是和美乡村的幸福、晒的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
近年来,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聚焦“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一产增加值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粮油生产再获丰收,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扩大,“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有效推进……贵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饭碗端牢 农民增收
大豆玉米“一田双金”,多年生水稻“一种多收”,高粱产量大幅提升……秋风又起,各地欢庆着粮食的丰收。
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乡廖家屯坝区,千亩连片的复合种植基地中,玉米植株挺拔,大豆苗悄然铺展。农民杨秀富站在田埂上,黝黑的手指捻开饱满的豆荚,喜悦绽放在他皱纹舒展的脸上,“玉米秆和豆苗套种下来,一亩地能多挣2000多块钱!”这“一地双收”的智慧,让坝区亩均产值轻松突破5000元。
视线转向铜仁市思南县许家坝镇的多年生稻品种鉴选基地,老稻农张建国蹲在田埂边,手指轻抚稻秆,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往年收完稻,又该愁明年育秧、插秧的事了,现在种的这个‘懒人稻’,种一次,收几回,少弯腰、少流汗,口袋却不见瘪,一亩少花几百块成本,多挣千把块收入。”张建国感叹。
同样的丰收场景在遵义仁怀市长岗镇的高粱基地上演,一位正在收割高粱的农户笑着说,“今年用了贵州大学农技专家带来的新技术,高粱长得格外好,穗头大、籽粒饱,往年常见的病虫害也少多了。收入能涨不少!”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强力带动下,惠农政策激发种粮户内生动力,各级农技人员聚焦关键品种、关键环节、关键区域,因地制宜优化集成,灵活多样的高产示范样板田在广袤田野上“比武”,秋收时节大放异彩。
打造特色 高效而行
清晨的阳光洒在铜仁市思南县大河坝镇桃子岩村的张海家庭农场,几十头肉牛壮实精神,嚼着新鲜青贮饲料。
2023年建场以来,这个牛场从年出栏26头发展到今年已出栏50多头,并带动5名村民常年务工,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金黄刺梨果挂满枝头,肉牛产业不断壮大,火红辣椒堆成小山,茶香与果香在车间交融……昔日“提篮小卖”的贵州农产品,如今正通过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之路,实现“优质优价”的华丽转身。
今年,我省把品种品质品牌作为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走高端化、绿色化、品牌化的路子。抓品种培优,加快建设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抓品质提升,加强优良品种示范推广,提升科学种养水平;抓品牌建设,持续培育遵义朝天椒、关岭黄牛、都匀毛尖等10个全国农业品牌精品,打造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贵”字号农业品牌。
和美乡村 幸福万家
秋季,云贵高原山河丰盈,草木茂盛。
毕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白墙青瓦、院坝整洁,村民们的幸福日子如热烈绽放的三角梅一样火红;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丹阳村村民分工协作,将一车车蔬菜发往粤港澳大湾区;榕江用一场场“村超”,让世人记住榕江乃至贵州的多彩风情,也让世界看见中国乡村的幸福模样。
夕阳西下,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纳灰村,村民李奶奶在刚清理整治好的小菜园里摘着新鲜的豆角。改造后的无害化厕所洁净便利,集中圈养的鸡舍闻不到异味,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灌溉,滋养着菜园。
2025年,贵州将“两清两改两治理”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十件民生实事”,细化专项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确保政策精准落地。同时,创新采用暗访调研与季度专题片曝光相结合的方式,让乡村环境治理问题无处遁形,整改及时有力。
各地人居环境有效提升,秋收时分,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乡村振兴最温暖、最坚实的民生答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刘悦
三审 刘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