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思南:千年花灯舞新韵 民族非遗焕新生
发布时间:2025-09-26 14:55:11 浏览量:1
乌江潮起,晨曦漫过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文军小学的操场。1500余名学子手持彩扇旋身起舞,扇面开合间,绯红与明黄的光影如蝶翼般掠过草地——这是思南花灯传承六百余载的韵律与青少年儿童的心跳共振。学生安雨菲额角沁着薄汗,笑眼弯弯:“扇子展开的瞬间,像握住了祖先递来的灯盏,烫着手心,也暖了心头。这份自豪,让我想做个‘追光者’,把这盏灯传下去。”
在思南,千年花灯不仅是文化瑰宝,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思南将非遗传承与民族融合深度结合,让土家花灯成为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歌伴舞《花灯姑娘》。李大勇摄
一盏灯,照彻千年光阴
“灯从唐朝起,戏自明代兴”,这句在思南口耳相传的俗语,藏着花灯戏艺术的源流密码。自明代扎根乌江畔,这门发源于田间地头的艺术,起初是农人间“门斗转”“鹰展翅”的二人对舞,伴着唢呐与锣鼓,把春耕秋收的喜悦、家长里短的温情唱进山野。时光流转,它渐渐成了乌江两岸最热闹的文化符号,每逢节庆,戏班搭台,村民围坐,唱词里的故事从古老传说讲到当下生活,总能引得万人空巷。
2006年,思南花灯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思南县也因此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盏沉寂多年的非遗明灯,终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亮的光。今年春,来自长沙的马拉松选手陈小江跑完环乌江半程马拉松后漫步安化古街,恰遇万寿宫前的花灯小戏开演,身着民族服饰的演员踩着碎步,唱腔清亮如乌江流水,与百年古建的飞檐翘角相映成趣。他捧着一碗米酒花甜粑站在人群中,直到戏散了还意犹未尽:“这哪是看节目,是思南把六百年的文化家底,酿成了一杯让人难忘的甜酒。”
民俗大巡游。思南县人民政府供图
四韵交响,让传承扎进人心
如何让古老非遗“活”在当下?思南给出的答案,藏在“说唱跳演”四部曲里——不是简单复刻传统,而是让花灯艺术顺着时代的脉络,扎进每个人的生活。
说灯传薪火,课堂里的文化基因。每周三下午,思南县第一小学的音乐教室总会飘出悠扬的花灯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芳执着彩扇,手把手教孩子们“雪花盖顶”的动作:“手腕要柔,像江里的水;脚步要稳,像岸边的石。”隔壁教室,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许朝正正拿着一件绣着缠枝纹的花灯戏服,给学生们讲土家服饰的美学:“这朵花绣在衣襟上,是对生活的念想;这道边镶在袖口,是对传统的敬重。”近年来,思南采取“非遗+校园”的模式,让非遗走进学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化身“文化星火”,年均开展花灯培训3000余人次,1600余场讲座走进校园,累计10万余名学子在扇舞与唱腔中,触摸到了家乡文化的根源。就像刘芳常说的:“把花灯放进课堂,不是要每个人都成艺人,是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家乡,藏着这样珍贵的宝贝。让青少年在舞步中感受文化认同。”
唱灯焕新声,歌谣里的时代脉搏。“养老钱袋要捂紧,陌生链接莫点击;党的政策暖人心,乡村振兴有奔头……”秋日的许家坝,几个身着土家服饰的“幺妹”拿着话筒演唱,熟悉的《五送郎》曲牌,填进了防诈知识与政策宣传的新词,引得围观的老人频频点头。这是思南花灯“唱新”的巧思——不丢老调子,更要唱新生活。今年的全省花灯小戏展演齐聚思南,《幺妹开店》里唱活了乡村电商的热闹,《绿水青山好家园》唱出了生态保护的共识,传统曲牌与时代主题碰撞出别样火花。正如许朝正所说:“老祖宗传下的调子,本就是唱生活的。现在的日子变好了,咱的花灯歌,也得跟着‘上新’。”
思南许家坝小学土家花灯进校园,激活校园大课间。思南县人民政府供图
跳灯展风华,舞步里的青春模样。传统花灯多是二人对舞,如今在思南,却能看到千人同跳花灯操的盛景。近年来,思南已改编了4套花灯健身操,连续举办4届花灯健身广场舞大赛,每年参与人数近万人。更鲜活的变化在校园里,许家坝第二小学的课间操,取代广播体操的是花灯舞步,学生张馨蕊跳得满头大汗,却笑得开怀:“以前课间只想坐着,现在跳花灯,感觉浑身都有劲儿,连学习都更精神了。”而从小就接触花灯的张馨蕊,已凭着灵动的舞步拿下多项省级奖项,她总说:“每次跳舞,都觉得自己像个小灯笼,能把花灯的光,带到更远的地方。”
近年来,文化活动已成为民族团结的大舞台。2024年国庆万人花灯巡游中,40余支队伍里既有土家族的“龙凤花烛”,也有苗族的“僰牌”表演,更有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同学共同演绎的《幸福花儿朵朵开》。来自东莞的舞草龙非遗团队与思南花灯队并肩巡游,跨省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理解与情谊。
演戏铸精魂,舞台上的文化自信。从乡村戏台的油布棚,到全国舞台的聚光灯,思南花灯戏正走出乌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2017年,小戏《拜年》《石林人家》晋京演出,土家儿女的淳朴与幽默,让台下观众掌声不断,最终摘得贵州省优秀文艺作品奖;今年春天,大型花灯戏《思南姑娘大脚板》亮相广东茶园游会,剧中乌江纤夫的号子、土家姑娘的歌谣,让南粤观众深深沉醉于乌江风情。“戏里演的是土家人的日子,台下看的是咱文化的根。”导演周静在《思南姑娘大脚板》谢幕时,看着台下挥舞的荧光棒,眼眶发热,“以前总担心年轻人不爱看传统戏,现在才知道,当土家幺妹与苗族姑娘同台起舞,当汉族小伙和仡佬族青年共唱花灯调,只要把故事讲进心里,老艺术也能抓住年轻人的目光。这盏灯就真正照亮了民族团结的未来。”
思南县第三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向家长展示带有浓厚地方民族特色的思南花灯课间操。思南县人民政府供图
古艺新枝,灯火漫过万家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魂。”这句话,刘芳说了四十余年。作为守护花灯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亲历了这门艺术的“涅槃”。从田间地头的二人转,到几十人同台的歌舞剧;从单一的彩扇,到融入现代灯光的舞台设计,但那些藏在唱腔里的柔情、舞步里的坚韧,始终未变。在她的指导下,思南县将“美女亮脚”“岩鹰展翅”等传统动作重新编排,融入现代舞蹈的节奏感,让千年舞步跳得更有青春气。2024年,40余支民间花灯队伍在思南主城区巡游,第四套花灯健身操刚一亮相,就引来路人跟着跳——领舞的是社区大妈,跟着跳的有放学的孩子,还有路过的游客,千把彩扇在夜色里挥动,像一条流淌的星河。
“以前是我们演戏给群众看,现在群众成了主角。”许朝正看着队伍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满心欢喜。更深远的改变在乡土间发生,思南启动“花灯大舞台进乡镇”活动,深入28个乡镇挖掘原生态灯调,那些藏在深山里的老唱腔、老舞步,被重新整理、编排,又回到了村民的生活里,和美乡村的画卷,就在歌舞中徐徐铺展。如今的思南,花灯已成为各族群众共有的文化语言。
思南千人花灯舞。刘汉滨摄
暮色渐浓,乌江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安化古街的灯火次第亮起。古戏台上,几个稚童踮着脚尖,跟着老艺人学《飞蛾扑火》的身段,扇柄握得紧紧的;广场上,银发族跟着音乐跳着新编的花灯健身操,脚步虽缓,却透着认真;不远处的花灯剧场里,花灯戏《脱贫路上见真情》正在上演,当剧中人唱出“党的政策暖人心,日子越过越红火”时,台下掌声雷动。
一盏灯,从明代亮到如今;一种文化,从田间走进生活。思南花灯的传承,从来不是守着旧物不变,而是让古老的艺术顺着时代的脉搏跳动,让每一代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就像老艺人手中的灯影,在坚守与创新中流转,照亮了过去,也照亮了未来——这盏穿越千年的非遗明灯,终将在更多人手中,续写永不熄灭的传奇。(张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