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以诗舞戏乐展现千载华夏文化
发布时间:2025-09-27 13:12:26 浏览量:1
新华社香港9月27日电 题: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以诗舞戏乐展现千载华夏文化
黄茜恬
当香港文化中心的舞台被光影晕染成繁花似锦的北宋都城,少女李清照着一袭素雅的天青色襦裙亮相,台下观众屏息凝神,仿佛与这位千古才女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李清照》26日至2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为持续4个月、囊括280余场活动的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画上圆满句号。
从开幕到收官,令人在在感受到中华文化在香江扎根的深度——它藏在老戏迷跟着哼唱的戏词里,落在孩童体验中式长衫制作的指尖上,也融在师生共跳古典舞的笑声间。
诗舞戏乐类型多元
本届中华文化节以舞蹈、戏曲、音乐、展览等多元形式,立体呈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
6月13日,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作为开幕节目登场。舞台上,当悠悠古琴在舞台一角弹拨起清澈又深沉的音乐,当高悬的巨幅古画像凝固了时空……身旁的一位年长观众感慨:“这哪是看舞剧,分明是跟着东坡先生走了一趟人生。”
诗意持续蔓延。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香港站热度爆棚,3场门票开票即罄,加演场同样迅速售空。
“戏”的浓墨重彩藏在中华文化节的重要一环——“中国戏曲节”中。作为本届中华文化节的焦点城市,西安带来了地道秦腔——西安演艺集团秦腔青年实验团演绎的《周仁回府》里,演员宽音大嗓穿透剧场,就连听不懂陕西方言的香港小朋友,也表示被那份忠义豪情打动。
“乐”的惊喜体现在不同场景的旋律中。“谭盾WE-音乐节”上,《茶魂》歌剧音乐会的故事充满茶学禅意;香港中乐团《丝语·琵琶》音乐会上,琵琶声时而如珠落玉盘,时而似丝路驼铃,婉转悠扬。
从诗词入舞到戏曲传神,从丝竹雅韵到打击欢歌,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总经理(文化节目)林凤珊说,在挑选节目时,不仅看艺术水准,更希望促进文化传承、提升市民文化自信与国民身份认同,同时借艺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文化走进生活
本届中华文化节不只有舞台上的精彩,更把文化搬进了博物馆、街头嘉年华和校园课堂,让市民触手可及。
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天下一统——陕西秦汉文明展”,一群小学生围观三尊秦代陶俑——高级军吏俑、跪射俑与跽姿俑。讲解老师说:“这些秦俑能让大家近距离看清当年秦军的发式、铠甲和姿态神情。”
沙田大会堂外的“多彩华艺”嘉年华,吸引1.8万人次参与。薄扶林村火龙会的舞火龙率先登场,裹着跃动火光腾空而起;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的客家歌舞随后上演,婉转乡音勾动思绪,有观众跟着轻声和唱;黄晖木偶皮影有限公司的木偶一亮相,灵动模样逗得孩童拍手叫好。
文化的温度还延伸到社区和校园。林凤珊介绍,特区政府康文署特意打造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让学生和社区人士通过不同艺术形式,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本届中华文化节共举办逾30场专场活动,吸引超过8000人次参与,反响热烈。
国家话剧院话剧《四世同堂》以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的形式,走进师生视野——约600位香港师生跟着导演田沁鑫深入了解剧目,并观看演出片段。演员们在舞台上的鲜活演绎,点燃了学生们对那段历史的共情与思考。
中华文脉扎根香港
香港特区政府2024年公布的《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重要工作方向。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本届中华文化节揭幕仪式上通过视频致辞表示,有信心中华文化节会成为香港的年度文化品牌,用创新手法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份文化共鸣,在一系列活动里深深扎根于观众心中。不少观演的香港市民表示,内地的艺术呈现水平很高,让人眼前一亮;也有的说:“中华文化节就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了了解中华文化的大门,越深入接触,越为这份流淌千年的独特魅力感到由衷自豪。”
这份喜爱,还藏在鲜活细节里:有市民提前定好闹钟,开票瞬间紧盯屏幕抢票,就怕错过心仪演出;表演谢幕时此起彼伏、久久不停的掌声,成为观众最直白的喝彩;也有观众特意穿素雅旗袍或灵动汉服观演,衣袂翩跹间,和舞台上的古典韵味相映成趣;还有展览爱好者反复观展,离场时恋恋不舍,盼着展览“明年再来香港”。这些细碎瞬间,拼凑出香港市民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
多支来港演出的主创团队同样对香港的艺术氛围赞不绝口,纷纷表示,香港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这里亮相,恰好能借这座国际化都市的独特窗口,让更多人看见中华文化的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