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舞者 —— 八大山人(十六)跳出三界外,还在五行中
发布时间:2025-09-26 16:13:41 浏览量:2
提起八大山人,不少人脑海里会立刻蹦出 “高冷僧人”“孤独画家” 的标签,仿佛这位明末清初的艺术大家,一旦剃度出家就该断绝尘缘,在青灯古佛旁独自画完一生。可翻开史料才发现,这位顶着 “释传綮” 法名的僧人,不仅没把自己关在与世隔绝的 “三界” 之外,反而在 “五行” 人间里活得有滋有味 —— 连最后还俗都透着股烟火气,而这背后,除了裘琏、胡亦堂,还有两位友人的身影,藏着更鲜活的故事。
八大山人出家那会儿,正值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原本的朱明宗室身份成了烫手山芋,躲进寺庙既是避祸,也算给自己找了个精神落脚点。
但他没像电视剧里的高僧那样 “看破红尘万事空”,反而凭着一手好字画,在僧寮里攒起了 “文化朋友圈”。裘琏是最聊得来的年轻人,后来成了文学家的他,跟八大山人凑一块儿就聊诗论画,兴起时一个挥毫泼墨,一个题诗助兴,禅房里的香火味混着墨香,哪还有半分 “孤寂僧侣” 的凄凉?更巧的是,裘琏还把岳父胡亦堂拉进了这个 “书画社”—— 这位新昌县令不仅不摆官架子,还总给八大山人送好纸好墨,甚至帮他挡过地痞的麻烦。
不过要说精神上最契合的,还得是饶宇朴。这位明末清初的学者也是个 “明遗民”,跟八大山人一样,心里揣着对旧朝的念想,又不愿跟新政权妥协。两人初次见面是在一座古寺里,本来是陌生人,聊着聊着发现都爱读陶渊明的诗,都觉得画画该 “画心不画形”,越聊越投缘,最后竟成了 “半个月不见就想念” 的好友。饶宇朴曾为八大山人的《荷花图》题诗,写 “墨点无多泪点多”,一句话就戳中了八大山人画里藏的心事 —— 那些看似简淡的笔墨,其实满是家国情怀。要是按 “出家人该六根清净” 的标签看,这俩人总聊 “旧事”“心事”,简直是 “自寻烦恼”,可偏偏是这份共鸣,让八大山人在孤寂的僧侣生活里,找到了灵魂的慰藉。
还有个叫黄平安的画家,更有意思。他擅长画肖像,却不像别的画家那样,总把名人画得 “端端正正、仙气飘飘”。有一回,他跟八大山人住在一起,每天看八大山人晨起打坐、午后画画、傍晚在院子里散步,看了半个月,突然有一天说:“我给你画张像吧。” 八大山人听了也乐,说:“行啊,别把我画成老神仙就行。” 于是八大山人就做起了模特,画了他生平第一幅,也是最后一幅个人肖像。现在这肖像,现在还藏在博物馆里。黄平安后来在画像旁题字,说 “此乃传綮(八大山人法名)本色也”,意思是这才是真实的八大山人,不是标签里的 “高冷僧人”。
更颠覆标签的是八大山人的还俗。
既不是因为寺庙里有矛盾,也不是因为遇到了什么变故,就是在胡亦堂家里做客时,某天晚上看着窗外的灯火,突然跟胡亦堂说:“我想留头发,做个俗人。” 胡亦堂也没大惊小怪,笑着说:“想通了就好,修行在心,不在出家和在家。” 就这么简单,他就从 “释传綮” 变回了普通人,后来才有了 “八大山人” 这个名号。
要是只看标签,我们可能永远觉得八大山人该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僧,可真实的他,会跟饶宇朴聊诗聊到深夜,会让黄平安画自己喝茶的样子,会因为向往人间烟火而还俗。这告诉我们,看待人和事,千万别被标签框住。八大山人的艺术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他没把自己困在 “三界” 里 —— 那些来自友人的温暖、对生活的热爱、藏在笔墨里的心事,都是 “五行” 人间给的养分。要是他真按标签活成了 “高冷僧人”,恐怕就没有后来那些让人心疼又心动的画作了。
生活本就没有固定的 “标签模板”,每个人都在成长里不断变化。八大山人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别迷信标签,多看看真实的细节 —— 那些 “不符合设定” 的交往、那些 “不按常理” 的选择,往往才是最珍贵的部分。
毕竟,连 “跳出三界” 的八大都可以在 “五行” 里活得热气腾腾,我们又有什么必要生活在被自己设定好的笼子里孤独终老,无所作为呢?
人间有味是清欢,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