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东的“文艺长跑”:不止镜头前,更是舞台与桥梁之间
发布时间:2025-09-28 00:02:48 浏览量:1
提起靳东,大众的印象多停留在影视剧里沉稳的角色形象,却鲜少有人留意,这大半年他的名字始终与“艺术节”紧紧绑定——9月站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的舞台,10月要在上海话剧剧场演绎乡村故事。
11月又将奔赴重庆为艺术节收尾,中间还挤着8月带团赴英展演、筹备法国文化交流的行程。当不少同行忙着在综艺片场赶场、靠代言刷存在感时,他却把日程排得密不透风,一头扎进文艺领域的“慢活儿”里,走出了一条与流量逻辑背道而驰的路。
演员的边界从不是镜头框定的范围,靳东偏要主动打破这层限制。他带着话剧《温暖的味道》登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这部聚焦乡村振兴的作品,没有强冲突的剧情,却选择了最“考验功力”的话剧形式,没有剪辑缓冲,没有重来的机会。
从台词的轻重到情绪的起伏,都要在聚光灯下一气呵成。他并非刻意追求“难”,而是想为“乡村叙事”寻一个更有温度的出口:短视频时代,人们习惯了几秒划过一个故事,而剧场里暗下的灯光、舞台上真实的场景,能让观众静下心来。
跟着角色走进乡村的田埂与烟火,这种沉浸式的共情,是手机屏幕无法传递的。更重要的是,借着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平台,这个扎根中国土地的故事,还能被国际观众看见,让他们读懂乡村振兴背后,中国基层的鲜活与生长。
如果说话剧舞台是他为本土故事搭建的“深度展台”,那么跨国展演便是他为中国文艺架起的“沟通桥梁”。8月的英国爱丁堡艺术节上,靳东领着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演员,不仅带来了《广陵绝响》的演出,还在“聚焦中国”推介会上直言:“带青年演员来,不是为了‘露脸’。
是让他们看看国际舞台的标准。”这话没有半句虚言,年轻演员在国内舞台或许能熟练演绎角色,但缺少与国际同行的对标,很容易陷入“自我闭环”。而爱丁堡的舞台就像一面标尺,让他们直观看到创作的差距与可能,这种“带着作品去学习”的实践,远比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更有冲击力。
他的“国际文化行动”从不止步于“走出去”,更追求“扎下根”。接下来要将作品推向法国的计划,并非简单的“参与式打卡”,而是带着打磨成熟的剧目,想靠艺术本身的力量与当地观众对话。早在两会期间,他就提出“以艺术节为纽带推动文化交流”的提案。
如今每一步行动都在将提案落地:从筛选适合国际传播的剧目,到搭建与海外艺术机构的沟通渠道,再到带着演员实地参与展演,没有空喊口号,只用扎实的行动,把“文化输出”变成了“文化对话”——不是单向的展示,而是让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被看见、被理解。
靳东的文艺实践里,还藏着一份对“历史根脉”的执着。7月的“烽火艺魂”抗战文艺典藏展上,作为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的他,一句“忘了历史的文艺,就像没扎根的树”,道破了创作的核心。当下不少文艺作品追求“短平快”的传播效果,却忽略了背后的历史厚度,而他始终记得。
无论是《广陵绝响》里的文化传承,还是《温暖的味道》里的乡村变迁,好的故事都要扎进历史与现实的土壤里,才能长出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份对历史的敬畏,让他的“折腾”少了些浮躁,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就连参与桂林艺术节的举动,也藏着他对“文艺融合”的巧思。作为艺术委员会委员,他推动了中法共创《海底两万里》、中俄合作《海鸥》等项目,更提出“化剧入景”的想法——让话剧走出封闭剧场,与桂林的山水风光相融。
试想,在漓江岸边、青山之下演绎《海底两万里》的奇幻,自然景观与舞台艺术碰撞出的火花,不仅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更悄悄为桂林文旅打开了一扇新窗:让文艺成为纽带,把山水之美与艺术之韵绑在一起,相互成就,彼此增色。
有人质疑他“又当演员、又做文化推手,会不会顾此失彼”,但细看便知,他所有的行动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让中国文艺既有“深度”,也有“广度”。演话剧,是为了让本土故事被更沉心地感知;跑国际,是为了让中国作品被更广泛地看见;谈历史,是为了让文艺创作有更扎实的根基。
这些事没有综艺热搜的热度,没有代言带来的快钱,却能为文艺圈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能是几个突破认知边界的青年演员,可能是几部让国际观众读懂中国的剧目,更可能是一种“用行动做文艺”的态度。
11月重庆的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尚未启幕,但靳东这大半年的“文艺长跑”已经给出了答案:明星的价值从不止于镜头前的热度,更在于能否用自身的影响力,为行业搭起桥梁、铺就道路。这条路走得慢,却每一步都踩得扎实——就像他坚持的文艺事业本身,不求一时的喧嚣,只愿留下长久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