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父母真正爱子女的3种表现
发布时间:2025-09-28 06:30:00 浏览量:2
作为父母,我发现我们这代人退休后,很容易将子女当成全部的精神寄托,愿意倾尽所有去为他们付出。
然而,这种过度依赖或牺牲真的是爱子女的正确方式吗?
作为一名心理学爱好者,这几年我通过观察生活,与同龄人交流以及与年轻人谈心,逐渐意识到:
成年父母对子女的爱,应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维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我有一位朋友,平常喜静不喜动,退休前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可退休后,她每天雷打不动地去跳广场舞。这出乎我的意料。
有一次聊起来,她说自己虽然不喜欢广场舞氛围,但跳广场舞能够锻炼身体。
“孩子不在身边,当父母的照顾好自己,让孩子专心打拼事业,就是我们对孩子最大的爱了。”
朋友的话,让我深表赞同。
如果父母生病,子女往往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去力照顾父母,这影响到子女的工作、家庭和生活质量,没有哪对父母愿意成为子女的负担。
只有自己身体健康了,才能让子女避免陷入“上有老下有小”的焦虑困境。
而且,父母的生活方式,如运动、饮食和心态,也能潜移默化影响到整个家庭的氛围。
二是让自己保持在高能状态
女儿跟我聊起大学的一个朋友,朋友的父母是打工族,家里经济条件一般。
可能因为事业上前途渺茫吧,朋友的父亲脾气暴躁,家里一件很小的事就能激起他的怒火,转而会把怒火发向朋友的母亲。
朋友的母亲心情抑郁,经常给在异地上大学的女儿打电话哭诉,控诉父亲的种种行为。
朋友无法解决父母矛盾,内心也压抑,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常常一个人哭泣。
很多父母自身能量低下,无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转而向子女索取能量,更谈不上给子女理解、支持和关爱了。
心理学中有一句话说,一个人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有可能爱别人。
唯有保持高能量状态,才有余力去他人。
我自己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年轻时工作忙,压力大,常常陷入内耗,与家庭和周围人的关系都很紧张。
年龄慢慢增大后,才懂得爱自己,开始在做喜欢的事情中,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
当我走出低能状态后,发现自己变得博大包容了,遇到分歧,能够站在他人角度去想问题,与周围关系也和谐融洽多了。
这更让我意识到,一个人只有处于高能状态,才能给得出爱。
三是让自己拥有共情力和理解力
如果在网上问:子女最反感什么样的父母?
回答最多的,一定是扫兴型父母。
什么是扫兴型父母?就是父母只会站在自己角度想问题,不考虑子女的感受、情绪和想法。与这样的父母相处,常常让子女崩溃。
一位网友说起自己父母,他参加工作后,省吃俭用存钱带父母去云南旅游。
吃饭时,想让父母尝尝当地特色菜,父母却认为“不如吃一碗面来得实惠”。
花三百多元钱买了当地的歌舞剧门票,父母让他赶紧把票退掉,家里电视上什么节目看不到,要花这个钱?指责他不会过日子。
旅游结束,他再也不想带父母出去玩了。
扫兴型父母的特点在于:当你给他分享快乐时,快乐就消失了;当你给他分享痛苦时,痛苦却加倍了。
尽管父母初衷是为子女好,但这种泼冷水式的方式,很难让子女跟他们保持交流沟通。
父母要明白:学会接受子女的付出,并表达感激,同样是爱的表现。
以上三点,是我认为父母爱子女的核心表现。
当父母保持健康,情绪稳定,懂得共情,子女才能轻装上阵,安心追逐自己的人生。
当父母活得充实、快乐、有能量,子女才会从父母身上汲取勇气,更自信地面对生活的风雨。
父母智慧的爱,会成为子女闯荡社会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