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多名院士提倡:超过65岁的老人,不管身体怎样,不建议频繁做这些

发布时间:2025-07-30 19:24:52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有些事,看起来是锻炼,实则可能是“隐患”。年纪一上来,身体的弹性、耐力、反应力都会悄悄改变。

65岁以后,很多人觉得自己还能干,爬山、跑步、跳广场舞……看着挺精神,但其实身体是否真的适合这些活动,不少人心里也没底。

多位国内外权威专家都提醒:老年人锻炼要有选择,不能盲目效仿年轻人,更不能被“别人都这么干”带了节奏。

为什么一些活动,老年人最好避开?

年纪大了之后,身体的许多机能进入“减速”状态。

骨质开始疏松、关节开始退化、心脏泵血能力也下降。别看表面不明显,其实一个小小的跌倒、一次呼吸急促,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事件。

像剧烈跳舞、长时间负重、快步上山等活动,本身对身体就有一定的强度要求。一旦姿势不对或身体吃不消,极容易出现意外。

尤其是以下这几类活动,专家都提议老年人要特别谨慎。

不少老人一退休就热衷于“登高望远”。

听起来是件健康的事,但其实,爬山时下肢负担大、心率波动快、耗氧量上升得也快。特别是上下坡过程中,膝盖受力剧烈,很多人走完一圈,膝关节就开始“抗议”。

还有一种常见误区是“每天一万步”,很多老人都把这当成硬性指标。其实,世界卫生组织并没有明确要求老年人必须达到一万步。

相反,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多项健康指引,老年人每日活动量应当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身体允许的情况下,6000步左右就足够。

跳舞是社交,也是一种锻炼方式,但不是每种舞都适合每一个人。

特别是现在流行的“快节奏、带有转体动作”的广场舞,对膝盖、踝关节、甚至颈椎的负荷都不小。一旦地面湿滑或动作失衡,摔倒就成了高风险事件。

更关键的是,不少人在跳舞前不热身,结束后也不拉伸,很容易造成肌肉劳损。

有些老人觉得“跳完浑身轻松”,其实是短暂的神经兴奋感,但第二天就可能感到腰酸背痛、腿抽筋。

很多老年人习惯一大早出门锻炼,觉得“吸吸新鲜空气、活络筋骨”。

但其实,清晨的空气并不总是最干净的,尤其在城市里,凌晨的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较多。加上早晨气温低、血压高,突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几率也比其他时间段要高。

权威建议显示,对于老年人来说,上午9点后,太阳升高、气温适中时才是最适合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段。

而且也不建议空腹锻炼,应在进食后休息一会再出门。

很多人觉得,能帮子女做点家务、打扫屋子,是生活中的“小满足”。

确实,适当做些家务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维持肌肉力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像搬重物、长时间拖地、弯腰擦地这种体力活,对背部和腰椎的压力是比较大的。

不少老年人做完一通重体力家务后,会出现腰痛、腿软、头晕的情况,其实就是身体在“抗议”。

尤其是有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的人,最好避开这些高负荷的动作。做家务可以,但要量力而行,讲究方法。

超过65岁,身体最需要的,其实不是拼命地运动,而是节奏适中的“养”。尤其是对于65岁以上的人群,下面这些“小事”反倒更有价值:

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睡眠充足,是调节内分泌、稳定血压的基础。不要因为退休了就熬夜追剧、玩手机。

饮食清淡但营养要跟得上:高盐、高油、高糖的食物要少碰。每餐有蔬菜、有蛋白质、有粗粮,营养才均衡。咸菜、腊肉虽然口味好,但对血压、血脂影响大,要控制频率。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有基础病的人,家里应备有血压计和血糖仪,方便随时掌握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波动,应尽早就医,不可拖延。

减少久坐时间:坐久了血液循环差,容易诱发静脉血栓。建议每坐1小时就起来活动5分钟,比如走动几步、原地抬腿。

很多人会误以为,运动就必须“累一身汗”。其实,对于65岁以上人群,关键在于维持身体的活动性,而非“挑战极限”。

比起集中性的大运动,日常中多点活动反而更有益处。

比如:早上起来在阳台走几步,饭后在小区散个步,听着收音机慢慢踱步,拉拉筋,舒展一下背部,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零碎运动”。

所以,与其跑到户外冒险,不如在家安安心心做顿饭,整理阳台花草。既动了身子,又调节了情绪,还避免了风险。做到这一点,就是最实在的养生。

个体体质差异大,本文仅为科普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正规医疗机构医生。

参考文献:

【1】吴明珠.《中国中老年人身体活动指南》. 中国体育科学, 2022.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人健康核心信息》. 2023年发布资料.

【3】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综合评估与干预指南》. 2024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