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长安城里的胡旋舞:波斯商队带您瞧遍盛唐丝路的热闹光景

发布时间:2025-09-28 11:36:20  浏览量:1

天刚蒙蒙亮,长安朱雀大街还飘着薄雾,远处就传来“叮铃叮铃”的驼铃声,波斯商队总算到了。

街上早起扫街的老丈停下扫帚,眯着眼往西边望,心里琢磨:这胡商又带啥好东西来了?

商队领头的是粟特人康三郎,高鼻梁,留着络腮胡,穿件枣红色胡服,腰间挂着个铜制的小牌子。

他手里牵着领头的骆驼,这骆驼通身棕褐色,眼睫毛又长又密,走了半年路,依旧精神头十足。

跟在后面的十九只骆驼,每只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布包,用麻绳捆得结结实实,生怕路上掉了。

驼铃是青铜做的,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走一步响一下,在清晨的长安街上特别清楚。

快到西市门的时候,守门的士兵过来检查,康三郎赶紧掏出通关文牒,上面盖着沿途各州的印。

士兵看了看文牒,又瞅了瞅骆驼背上的包袱,笑着说:“康老板,这次来的挺早啊,里面装的啥?”

康三郎操着半生不熟的唐话:“都是波斯的锦缎、香料,还有点琉璃玩意儿,给长安 folks 带的。”

士兵点点头,挥挥手放行,康三郎吆喝了一声,骆驼队慢慢走进西市,这时候西市刚开没多久。

西市的青石板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两旁的摊位都支起来了,摊主们忙着摆货,嘴里还吆喝着。

最靠门的是卖胡饼的张阿婆,她的摊子前冒着热气,饼上撒满芝麻,闻着就香,康三郎咽了咽口水。

再往里走,是卖锦缎的李掌柜,他的摊子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有吴绫、蜀锦,还有上次康三郎卖给他的波斯锦。

李掌柜看见康三郎,赶紧迎上来:“康老弟,可把你盼来了!上次的波斯锦卖得可快了,宫里的娘娘都派人来买。”

康三郎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这次的锦更好,上面绣的是波斯的凤凰,颜色更亮,你瞅瞅。”

他让人解开一个包袱,拿出一匹锦缎,阳光一照,上面的凤凰像要飞起来似的,周围的人都围过来看。

这时候,一阵琵琶声传来,康三郎抬头一看,是龟兹乐师石万年,正坐在不远处的茶摊前演奏。

石万年穿件白色胡服,手里的琵琶是桑木做的,琴身上刻着花纹,手指一弹,声音又脆又亮。

茶摊的王老板一边给客人倒茶,一边说:“石师傅这琵琶弹得,比上次在曲江池边弹的还好听!”

石万年笑了笑,手指没停,调子也变了,变得更欢快,旁边几个穿胡服的姑娘跟着节拍晃起了身子。

康三郎跟李掌柜聊完价格,就往茶摊走,想跟石万年打个招呼,这俩人上次在醴泉坊的波斯寺见过。

刚走到茶摊,就闻到一股香料的味道,是旁边卖香料的安大叔在摆货,安大叔也是粟特人,老家跟康三郎离得近。

安大叔手里拿着一小包乳香,对客人说:“这乳香是从大食来的,点上一点,屋里香好几天,还能安神。”

客人买了一包,安大叔抬头看见康三郎,赶紧喊:“三郎,你来啦!晚上到我家吃饭,我让老婆子做手抓饭。”

康三郎答应着,找了个空位坐下,王老板给他倒了杯茶:“康老板,喝杯热茶,解解乏,这一路肯定累坏了。”

康三郎喝了口茶,热茶下肚,浑身都舒服,他看着西市的热闹光景,心里觉得踏实。

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有穿唐装的本地人,有穿胡服的胡人,还有几个穿着天竺服饰的僧人,手里拿着经卷。

一个小娃娃拉着妈妈的手,指着骆驼说:“娘,你看那骆驼好大啊!背上的包袱里是不是有糖?”

妈妈笑着说:“那是波斯商队的骆驼,里面装的是好东西,等会儿让你爹给你买块胡饼吃。”

康三郎看着小娃娃,想起自己的儿子,上次回家的时候,儿子才刚会走路,现在应该能跑了吧。

石万年的琵琶声停了,他走过来坐在康三郎旁边,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这次来长安,打算待多久?”

康三郎说:“先待一个月,把带来的货卖完,再进点丝绸、瓷器,下个月就回去,家里还等着呢。”

石万年点点头:“也好,下个月宫里有宴会,陛下要听胡乐,我可能要去演奏,到时候给你留个位置。”

康三郎高兴地说:“那太好了!我还没见过陛下呢,也想听听宫里的胡旋舞,听说跳得可好看了。”

石万年笑着说:“宫里的胡旋舞女,转起来比西市广场上的还快,裙摆能转出花来,你肯定喜欢。”

俩人正聊着,就听见一阵吆喝声,是卖琉璃的郑老板在喊:“快来瞧快来买!大食来的琉璃瓶,好看又结实,还能插花!”

康三郎和石万年走过去看,郑老板手里拿着一个淡蓝色的琉璃瓶,里面插着几朵洛阳来的牡丹,阳光一照,瓶子亮晶晶的。

一个穿绫罗绸缎的夫人走过来,拿起琉璃瓶看了看:“这琉璃瓶多少钱?我想摆在客厅里,肯定好看。”

郑老板说:“夫人有眼光,这瓶子是刚到的,就这一个,给您算便宜点,五十文开元通宝。”

夫人爽快地付了钱,让丫鬟抱着琉璃瓶,又去看旁边的丝绸,康三郎跟郑老板打了个招呼,郑老板以前也做过胡商生意。

快到中午的时候,西市更热闹了,卖小吃的摊子前都挤满了人,有卖羊肉羹的、卖蒸饼的、卖酪樱桃的。

康三郎肚子饿了,就跟石万年去张阿婆的胡饼摊买胡饼,张阿婆给他们每人递了一个热乎的:“刚出炉的,趁热吃!”

康三郎咬了一口,胡饼又香又脆,里面还夹着一点点肉末,他说:“张阿婆的胡饼,还是这么好吃,比波斯的饼还香。”

张阿婆笑了:“你这孩子,就会说好听的,我这胡饼的做法,还是跟你家老婆子学的呢!”

康三郎不好意思地笑了,上次他老婆来长安,跟张阿婆聊了好久,把胡饼的做法教给了她。

吃完胡饼,康三郎要去醴泉坊的波斯寺歇脚,商队的人都在那里等着,波斯寺是粟特人和波斯人聚居的地方。

从西市到醴泉坊,要走两条街,街上有很多店铺,有卖笔墨纸砚的、卖药材的、卖乐器的,还有一家卖胡琴的铺子。

铺子里的胡琴是用桐木做的,老板是个汉人,以前跟胡人学过做胡琴,做得还挺地道,康三郎上次买过一把,给儿子当玩具。

走到醴泉坊门口,就看见波斯寺的圆顶,是用青砖砌的,上面刻着波斯的花纹,门口有两个石狮子,是汉人雕刻的,样子很威武。

寺里的阿罗憾长老正在门口等他们,阿罗憾长老是波斯人,来长安快三十年了,会说流利的唐话和粟特话。

阿罗憾长老笑着说:“三郎,一路辛苦了,寺里已经准备好了房间,你们先歇歇,晚饭我让人做了波斯的抓饭。”

康三郎谢过长老,让商队的人把骆驼牵到后院,后院有专门拴骆驼的地方,还有水井,方便给骆驼喝水。

商队的人都是粟特人,有几个还是康三郎的亲戚,大家把包袱卸下来,搬到房间里,然后就坐在院子里聊天。

一个年轻的粟特人叫康小五,是康三郎的侄子,第一次来长安,兴奋地说:“叔,长安比咱们老家热闹多了,街上有好多好玩的东西!”

康三郎说:“长安是大地方,以后你多来几次,就熟悉了,这次好好跟着我学,以后你也能自己带商队。”

康小五点点头,眼睛里满是期待,他早就想自己带商队了,想去看看东边的洛阳,听说那里也很热闹。

傍晚的时候,安大叔来了,还带来了他老婆子做的手抓饭,饭里有羊肉、胡萝卜、葡萄干,闻着就香。

大家围坐在院子里,一边吃手抓饭,一边聊天,阿罗憾长老也来了,跟他们说长安最近的新鲜事。

长老说:“上次陛下在兴庆宫办宴会,请了好多胡人乐师和舞女,还有波斯的使者,陛下还赏了使者很多丝绸和瓷器。”

康三郎说:“陛下对我们胡人真好,要是没有陛下的允许,我们也不能在长安做生意,也不能建波斯寺。”

长老点点头:“是啊,盛唐的时候,陛下喜欢胡乐胡舞,也喜欢跟外国做生意,所以长安才这么热闹,这么多胡人来这里定居。”

吃完饭,天已经黑了,醴泉坊里亮起了灯笼,有汉人也有胡人,在坊里散步,还有几个孩子在院子里捉迷藏。

康三郎站在寺门口,看着坊里的灯笼,心里觉得很温暖,他觉得长安就像自己的第二个家,这里的人都很友好。

他想起第一次来长安的时候,还是十几岁,跟着父亲来的,那时候西市没有现在这么热闹,波斯寺也小。

这几十年,长安变了很多,变得更热闹,更繁华,来长安的胡人也越来越多,有做买卖的、有当乐师的、有当工匠的。

第二天早上,康三郎又去了西市,今天要跟李掌柜签合同,把波斯锦卖给李掌柜,然后再去买丝绸。

李掌柜的铺子里,已经有客人在看锦缎了,是一个官员的夫人,想给女儿做嫁妆,看中了一匹蜀锦。

夫人说:“这蜀锦的花纹真好看,上面绣的是鸳鸯,我女儿肯定喜欢,就买这匹了。”

李掌柜高兴地给夫人包好锦缎,然后跟康三郎签合同,合同是用汉文和粟特文写的,一式两份,俩人各拿一份。

签完合同,康三郎又去了卖瓷器的王掌柜那里,王掌柜的铺子里有很多瓷器,有青瓷、白瓷,还有唐三彩。

康三郎拿起一个唐三彩马,马的颜色很鲜艳,是黄、绿、白三种颜色,做工很精细,他说:“这唐三彩马真好看,我要带两个回去,给我老婆和母亲。”

王掌柜说:“康老板有眼光,这唐三彩是巩县窑烧的,在波斯可受欢迎了,上次有个波斯使者,一下子买了十个。”

康三郎买了两个唐三彩马,又买了几匹丝绸,都是蜀锦和吴绫,颜色很鲜艳,适合做衣服。

中午的时候,康三郎又去了茶摊,石万年也在,还带来了一个胡旋舞女,叫裴大娘,裴大娘是龟兹人,跳胡旋舞跳得特别好。

裴大娘穿件红色胡服,腰间系着银色的腰带,头上戴着珠花,她说:“康老板,我给你跳段胡旋舞吧,石师傅给我伴奏。”

石万年拿出琵琶,弹起了欢快的调子,裴大娘站在一块小毯子上,慢慢转了起来,越转越快,裙摆像一朵盛开的花。

周围的人都停下来看,拍手叫好,康三郎也跟着拍手,他觉得裴大娘跳得比宫里的舞女还好看。

裴大娘跳完舞,喘了口气,笑着说:“康老板,下次有机会,我带你去看宫里的胡旋舞表演,比我跳得还好。”

康三郎高兴地说:“好啊,要是能去宫里看看,那就太好了,我还没见过宫里的样子呢。”

下午的时候,康三郎去了西市的市令署,办货物出境的手续,市令是个汉人,姓刘,跟康三郎很熟。

刘市令看了看康三郎的货单,说:“三郎,这次带的货不少啊,路上要小心,最近西域那边有点不太平,遇到事情就找沿途的驿站。”

康三郎说:“谢谢刘市令,我会小心的,上次我带商队走的时候,沿途的驿站都很照顾我们,给我们提供水和粮食。”

刘市令点点头,给康三郎盖了印,说:“好了,手续办好了,路上注意安全,明年早点来,长安的人都等着你的波斯锦呢。”

康三郎谢过刘市令,就回了波斯寺,商队的人已经把货收拾好了,就等着明天出发。

晚上,安大叔和石万年都来送他们,安大叔给康三郎装了一包乳香:“三郎,路上要是睡不着,就点一点乳香,能安神,还有这包葡萄干,给孩子们带的。”

石万年给康三郎一把胡琴:“这胡琴是我亲手做的,你带回去给你儿子,让他学学,以后说不定也能当乐师。”

康三郎接过东西,心里很感动,他说:“谢谢你们,明年我一定早点来,到时候咱们还在茶摊喝茶,听你弹琵琶。”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康三郎就带着商队出发了,阿罗憾长老、安大叔、石万年都来送他们。

驼铃声又响了起来,这次是往西边走,康三郎回头看了看长安,心里想着,明年一定要再来,长安是个好地方。

商队慢慢走远了,驼铃声也越来越小,安大叔说:“三郎是个好小伙子,明年他来的时候,咱们还给他做手抓饭。”

石万年点点头:“是啊,等明年宫里有宴会,我一定让他去看看,让他听听宫里的胡乐,看看宫里的胡旋舞。”

长安的太阳慢慢升起来了,朱雀大街上又热闹起来,西市的摊主们又开始吆喝,石万年又坐在茶摊前弹起了琵琶。

这就是开元年间的长安,一个热闹、繁华、包容的城市,这里有汉人的文化,有胡人的文化,大家在一起生活、做生意、交朋友。

波斯的锦缎、大食的琉璃、龟兹的音乐、中国的丝绸、瓷器,还有胡饼、抓饭、酪樱桃,这些东西在长安交融在一起,变成了新的东西。

胡人带来了他们的音乐、舞蹈、香料、琉璃,汉人带来了他们的丝绸、瓷器、文字、礼仪,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让长安变得更美好。

这就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变奏,不是谁征服谁,也不是谁改变谁,而是大家走到一起,把好的东西拿出来,互相分享,互相融合。

就像康三郎带的波斯锦,卖给汉人,汉人喜欢,然后汉人把丝绸卖给康三郎,波斯人也喜欢;石万年的琵琶弹给汉人听,汉人喜欢,汉人把琴的做法教给石万年,石万年做的琵琶更好听。

这种交融,让文化变得更丰富,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让世界变得更热闹。盛唐的长安,就是这种交融的最好例子,它向世界证明,不同的文明在一起,能创造出多么美好的东西。

现在咱们再想想,要是当时的长安不包容,不允许胡人来做生意、定居,那长安就不会这么热闹,这么繁华,咱们也看不到这么多好玩的东西,听不到这么好听的音乐。

所以说,文明交融是件好事情,它能让咱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学到不一样的东西,让生活变得更有乐趣。就像康三郎和他的商队,他们不仅带来了波斯的好东西,也把长安的好东西带到了西边,让更多的人知道长安,知道中国。

这种交融,不是一时的,是长久的,从丝绸之路开通的时候就开始了,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咱们现在用的很多东西,吃的很多食物,都是从外国传来的,就像当年的胡饼、乳香一样,都是文明交融的结果。

所以说,长安城里的胡旋舞,不只是一支舞蹈,它是丝绸之路上文明交融的象征,是盛唐包容开放的象征,是不同文明在一起和谐相处的象征。咱们记住这段历史,就是记住文明交融的好处,记住包容开放的重要性,这样咱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世界才能越来越热闹。

文献来源

1. 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八《西市》(记载唐代长安西市布局、商户及胡商活动)

2.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忠志》(提及唐代胡饼、琉璃器及胡商生活细节)

3.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三《边防九·西戎五》(记录波斯、大食与唐的贸易往来及货币兑换)

4.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详述唐代长安胡商聚居、胡乐胡舞流行情况)

5. 唐·韦述《两京新记》残卷(记载长安醴泉坊波斯寺及胡商聚居区布局)

6. 《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唐代玄宗时期胡乐胡舞的流行及宫廷演出情况)

7. 唐·崔令钦《教坊记》(提及胡旋舞表演形式及唐代教坊中胡人乐师、舞女情况)

8. 宋·王溥《唐会要》卷八十六《市》(记录唐代西市管理、通关手续及商队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