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非遗谱华章:传承与创新共舞的文化盛宴
发布时间:2025-09-28 14:24:41 浏览量:1
【曹福章、赖泓宇、黄党生/文图,成都南部商会新闻采编中心/报道】9月26日,阳光温柔地洒在升钟湖博物馆非遗展览大厅的每一寸土地上,仿佛为这场即将开启的文化盛会铺上了一层金色的绒毯。南部县文化馆馆长王凤娟、南部县非遗中心主任王杰、南部县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陈仕福、副会长孔键、副会长何先举、副会长陈旭、监事长贾德刚、副秘书长曹福章等,成都南部商会监事赖泓宇、会长助理黄党生以及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全体传承人齐聚于此,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期待。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也怀揣着好奇与热忱,如潮水般涌入这个充满魅力的文化殿堂。此时,正值第十四届中国升钟湖钓鱼大赛开幕之际,这场南部县非遗文化展览的意义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时代的浪潮中愈发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为了能让这些珍贵的非遗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让每一个传承人的故事都被铭记,现场特意为每一位非遗传承人和每一项非遗文化留下了特写镜头。镜头之下,是他们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热爱与坚守,也是南部县非遗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动写照。
南部皮影戏宛如一部穿越时空的老电影,它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至今已走过了300多个春秋。在那悠远的岁月里,原马王乡的何家班皮影戏和神坝镇的杨家班皮影戏如同两颗耀眼的星辰,照亮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天空。何家班皮影戏由创始人何应贵一路传承至今,已然传至第九代。从最初的川北土皮影逐渐演变为广皮影,表演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七人的庞大戏班子精简为两人剧团。一人深情演唱,用声音演绎着千古往事;一人熟练操作打击乐器,为故事增添节奏与韵律。正所谓“一口说唱千古事,双手摆弄百万兵”,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如同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广大群众,历经岁月洗礼却久演不衰。每当幕布后亮起灯光,那些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白色的幕布上跳跃、舞动,讲述着一个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让观众沉浸在这奇妙的艺术世界中无法自拔。
杜氏中医于2018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是南部县医学领域的一颗明珠。其源起于清朝中晚期的原枣儿乡龙王村,历经200余年、八代人的薪火相传,始终秉持着救死扶伤的信念。杜氏中医历来重视对中药材特性的研究,深入探索各种药材之间的奥秘,总结出它们相互搭配所产生的神奇功效。同时,大胆创新,提出了多种独特的中药材用法。无论是治疗胃病、不孕不育,还是在中医儿科领域,亦或是独具特色的杜氏酒药,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第七代传承人杜邦乾更是将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据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分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通五脏(肺、肝、肾、心、脾)、六腑(大肠、胆、膀胱、小肠、胃、三焦)的原理,通过精准切脉来调理患者的五行和生物磁场,从而达到药半功倍的效果。而元气五福茶作为杜氏中医自主研发的产品,兼具治疗与保养功效,纯中药配方,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身心。
大桥胡氏豆瓣有着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它于2013年10月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相传它还被称为“太监酱”或“宫廷豆瓣”,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它的制作原料精选优质二荆条辣椒、蚕豆、食盐、大蒜、生姜、青花椒等,每一种食材都经过精心挑选,确保品质上乘。随后,这些原料要经历日晒夜露长达6个月以上的自然发酵过程,充分吸收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最后再按照传统科学配料进行精酿,最终呈现出色泽棕红、酱香浓郁、麻辣回甜、咸淡适宜的独特风味。它是川东北人家厨房中不可或缺的高级佐料,无论是炒菜还是拌面,只需加入少许大桥胡氏豆瓣,便能瞬间提升菜肴的口感与层次,让人回味无穷。
树皮画在2010年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传承人杜光显将其发扬光大。他的作品犹如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在全国各地参加展览多达50余次,并屡获殊荣,包括金奖、银奖以及“中国特色旅游商品”等称号。树皮画以天然的树皮为创作材料,艺术家们巧妙地利用树皮本身的纹理、色泽等特点,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思,将大自然的美好定格在画面之上。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自然的故事,展现出一种质朴而又灵动的艺术风格。
南部剪纸于2010年7月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以李春梅、董金花为代表的传承者们正延续着这一古老的技艺。南部剪纸分为群龙剪纸和大坪剪纸两大流派,南北风格各异,各具特色。题材广泛涉及历史人物、民间故事、飞禽走兽、五谷六畜、花鸟等各个领域,创作者们随意剪来,却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形象,令人遐思无穷。粗中有细、细中见粗的阴阳套刻法、黑白贴刻法和暗刺排剪法等基本刀法,彰显出南部剪纸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南部剪纸作品已漂洋过海,获得名家收藏,美丽的故事已经开始。其中原群龙乡李文仲创造的刻、掺、钻等技法更是成为川北剪纸流派的独门绝技,为这一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部孔氏折扇正在积极申报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现有传承人孔键、张晓艳和孔明珠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使命。他们将传统的“手工折扇”“周雕刻”“烫画”三项工艺巧妙融合并进行提炼,以折扇为载体实现再创作,打破了传统折扇制作千篇一律、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的局面。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孔氏折扇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新材料的应用,生产出各种工艺折扇、书画工艺挂扇、旅游扇、广告扇等十多类品种,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满足了现代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久全牛肉如今已申报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它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890年。当时李文全精心研制出了属于李氏牛肉的专有秘方,开启了家族的美食传奇。清朝末年,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举家搬迁至县城边的晓霞村,依靠烹调、腌制牛肉的手艺艰难谋生。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第四代传承人李久全于1970年创建了“久全牛肉”品牌,使其逐渐成为南部县的特色名片和四川的名优产品。那独特的风味背后,是世代相传的匠心与坚持。
汉缘手工蚕丝被目前正在申报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传承人何先举与何东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技艺。其手工制作技艺源于1880年何其生栽桑养蚕织布之时,距今已有140年的历史。他们选用土地肥沃、阳光照射充足的土壤栽桑养蚕,从蚕茧中取丝的过程严格遵循传统手工艺,经过清水浸泡、拉丝、晾晒、收边定型、缝合等近百道手工工序精心纺制而成。每一床蚕丝被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汗水,盖在身上不仅带来温暖柔软的触感,更承载着一份深厚的文化记忆。
敬氏木雕现有传承人敬光强、张敬豪、敬鹏程,他们用双手赋予木材新的生命。采用传统手工技艺,雕刻出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各种精美的图案。工艺流程严谨细致,大致包括选材、构思、开坯、雕刻、修光、打磨抛光、打蜡等全手工操作环节。其中代表作如“牛气冲天”“八仙过海”“龙腾盛世”“不忘初心”“十八罗汉”“花开富贵”“年年有余”“一路暴发”“喜上眉梢”等,无不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特别是“十八罗汉”这件作品,于2024年12月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是对敬氏木雕艺术价值的极高认可。
严氏宫扇是目前为止南部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传承人严亮和孙小菊默默守护着这一传统工艺。宫扇又称“团扇”“纨扇”,曾是古代皇宫中皇后、贵妃把玩的艺术品。其造型主要为圆月般形状的短柄扇,外框以竹木做支撑,扇面织绣有花、草、鸟、山水等不同图案。满月般的圆形造型象征着团圆、圆满等美好寓意,每一把宫扇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文化使者,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南部泥塑于2012年4月被南部县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敬钢权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泥塑俗称“彩塑”或“泥玩”,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古老常见艺术形式。它以粘土为主材,掺入少许棉花纤维增加韧性,经过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再经阴干、涂上底粉、施彩绘等工序完成创作。南部泥塑历史悠久,选用粘性较强的黄泥土为主要原料,制作过程包含构图、制龙骨、捣泥、塑型等几十道工序。其代表性作品有《陈氏三状元》《黑农夫》《袁隆平像》《钟南山像》《革命烈士冉从英》等,这些作品生动逼真,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嘉陵江奇石赏石艺术于2020年12月被南部县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以陈旭为代表。赏石艺术是一种将自然美与艺术美相融合的独特表现形式,它以天然形成的观赏石为审美对象。艺术家们通过对奇石的自然造型、纹理、色彩、质地等元素的观察与发现,展开丰富的构思,赋予其深刻的审美意韵和人文内涵。每一块嘉陵江奇石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经过人类的巧思妙想,变成了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显成古坊窖酒于2024年7月被南部县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杨显成坚守着古老的酿酒技艺。该酒酿制技艺选用优质高粱、谷物等作为主料,配以优质酒曲,采用四轮次加酒发酵法、双轮次粮食发酵法的传统工艺,使酵母菌充分生长和繁殖。运用祖传的七段接酒法收集不同阶段的白酒,然后根据精确的配方比例进行混合调兑。酿制出的酒品必须按照古法窖藏5年以上方能出售饮用,这样酿出的窖酒具有色泽清亮、香气独特、口感醇厚、绵软回甘、酒花饱满圆润的特点,每一滴都蕴含着时间的韵味和文化的气息。
升钟湖鱼拓画目前为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传承人袁东升致力于推广这一独特的传统美术形式。它起源于古时候渔民们为了记录保存捕获到的珍稀鱼种而采用的传统拓印技法。如今,鱼拓技艺与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相融合,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鱼拓画艺术。艺术家们在拓印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审美与情感,不仅准确记录了鱼类的形态特征,更赋予了作品更高的艺术价值。
西河丁缸酒于2020年12月被南部县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王华英传承着祖辈留下的酿酒秘方。丁缸酒酿制选用本地优质高粱、玉米、大麦、小麦、大米、糯米、豆类、红苕干等粮食和山果作为主料,搭配山泉水或井水,用柴火铁锅土灶蒸煮,黄泥密封发酵,竹筒接酒,瓦缸存酒。这种独特的酿造方式使得丁缸酒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醇厚的口感,是当地人民喜爱的美酒之一。
南部桑茶于2020年12月被南部县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李山泉精心呵护着这片桑园。南部桑茶的手工制作过程包括采叶、清洗、装笼、蒸青、揉搓、干燥、过筛和包装等多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把控,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泡上一杯南部桑茶,清香扑鼻而来,入口甘甜清爽,具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毒等功效,是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养生佳饮。
升钟根雕于2011年被南部县人民政府收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高新德、宋金祥等以其精湛的技艺闻名遐迩。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瘤、竹根等)的自然形态为基础进行创作的传统造型艺术。艺术家们根据树根的形状、纹理等特点进行巧妙构思,通过裁切、雕琢、打磨等工艺手段,赋予其全新的艺术生命力。题材广泛涵盖人物、动物、山水及抽象造型等领域,或写实传神,或意象万千,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南部傩面(傩戏面具制作)承载着古老而神秘的宗教与艺术内涵,是傩文化的重要载体。杜光显制作的傩戏面具选材考究,多选用质地细密、不易开裂的木材,如香樟、柳木等。制作过程中,先依据设计轮廓粗削出面具雏形,精准把握比例关系,为后续精细雕琢奠定坚实基础。工匠们凭借精湛娴熟的技艺,运用圆刀、平刀、斜刀等多种刀具,在木面上精心雕琢出五官、发须等细微之处。面具的表情丰富多样,或凶狠狰狞以驱邪避灾;或慈祥温和象征神灵庇佑,每一刀都倾注着工匠对角色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色彩搭配极具象征意义,红、黄、蓝等鲜艳色彩相互交织,黑色勾勒轮廓线条,增强了面具的立体感与视觉冲击力。经过反复打磨、上漆等工序处理后,面具表面光滑细腻,色彩持久亮丽夺目。傩戏面具制作不仅是一门技艺的传承延续,更是对古老文化的虔诚守护与弘扬发展。
当暮色渐浓,展厅里的人流依旧不息。南部县非遗保护协会的传承人们忙着给游客讲解、演示,脸上满是自豪。陈仕福会长看着这热闹的场景,感慨道:“我们不仅要把非遗传下去,还要让它‘活’起来。”如今,越来越多的传承人像何华平、李久全、孔键他们一样,既守着老手艺的根,又盯着市场的需求——皮影戏开了直播,豆瓣做了真空包装,折扇开发了文创产品,非遗不再是藏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能走进日常生活、创造市场价值的“香饽饽”。
走出博物馆,升钟湖的渔火已经点亮,钓鱼大赛的欢声笑语与展厅里的匠心传承遥相呼应。这场非遗展览,不仅让四方游客读懂了南部县的文化底蕴,更让这些历经百年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找到了新的坐标。正如那些在展台上熠熠生辉的文创产品,它们既是对过往岁月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南部县的非遗传承人们,正用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托起文化的薪火,让这片土地上的匠心与智慧,顺着升钟湖的水波,走向更远的远方。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时代背景下,南部县非遗保护协会的传承人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努力传承着非遗文化。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要守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更要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盯准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南部县的非遗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南部县的非遗文化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