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增益: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领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28 20:06:41 浏览量:1
自2025年9月起,“全国科普日”正式升级为“全国科普月”。金秋九月,让我们一同走进科学家与学会携手共进、共同成长的篇章,感受科技工作者默默耕耘、勇攀高峰的拼搏,见证学会积极搭建桥梁、打造交流平台的努力,领略他们心怀家国、为科技强国与民族复兴倾注智慧的伟大情怀。
以学会为翼
翱翔国际舞台
1996年,海外学成归来的昌增益踏入清华大学这片学术沃土,开启了他在国内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新征程。这一时期,他较早地接触到相关研究领域的学会组织和国际会议,那时的他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国际学术前沿的大门,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与全球顶尖学者交流思想、碰撞智慧。
2000年,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联盟(FAOBMB)国际会议在北京举办。昌增益凭借其卓越的英语沟通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在大会中承担起执行秘书长的关键职责,成为连接中外学者的桥梁。他的出色工作保障了会议的顺利运行,也让国际同行看到了中国青年学者的风采与担当。
2019年3月,昌增益(右三)在深圳作为主席
主持FAOBMB执委会会议
此后,昌增益逐渐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中不断崭露头角,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职责。在国内,他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一职,还曾出任学会监事长和党委书记,为学会的发展与建设贡献着智慧与力量。在国际舞台上,他同样表现出色,在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联盟(FAOBMB)及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IUBMB)等权威组织中都担任过重要职务,在国际学术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捍卫国际话语权
推动学会发展
对于跨国学术交流,昌增益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西方主导的局面,仿佛成为了西方人的俱乐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学者不仅要积极参与学会活动、交流学术成果,更要敢于发声、指出不合理规则和做法,以坚定的立场和实际行动争取国际话语权。
与此同时,昌增益也深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重要性。他在IUBMB工作期间,深度体会到了“候任主席”制度的显著优点。该制度提前选出下一任主席,并给予其足够的时间熟悉工作,确保在正式交接时能够无缝衔接、平稳过渡。这一制度为学会候任领导班子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缓冲期,有助于他们深入了解组织的运作机制、文化氛围和各项事务,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基于这样的观察和思考,昌增益积极建议国内学会吸收和学习这一先进经验,他希望通过引入“候任主席”制度,能够提升国内学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促进学会领导班子的顺利交接和有序发展。
2018年6月,昌增益(右二)在韩国参加IUBMB执委会会议
领悟科学家精神
探索科学未来发展
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以及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中的经历使昌增益对科学家精神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科学家在追求对自然规律的理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需要允许犯错误,更需要在不断求证的过程中修正错误,不断探寻事物的本质。
在推动学会建设的同时,昌增益也同样关注着科研后备人才的培养。他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担任副主任,鼓励科学家与青少年多接触,为他们传达科学精神和科研态度,以身作则树立中国学者榜样。
昌增益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IUBMB)执委(兼出版委员会和命名委员会主席),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联盟(FAOBMB)主席,亚太地区蛋白质科学联合会(APPA)主席,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监事长、党委书记、蛋白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专业分会主任委员等。现为北京大学跨院系蛋白质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候任主编、Protein Science资深编辑(Senior Editor)、教育部生物科学“101计划”核心教材《生物化学》主编。
*本文节选自《学会缘 科技情——科学家与学会的故事(第三卷)》,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编著,《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