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助力“百千万”|第66期:英歌舞动·青创非遗赋能行动
发布时间:2025-09-28 20:06:49 浏览量:1
英歌舞动
青创非遗赋能行动
为凝聚更强大的非遗传承力量,推动非遗传承事业迈向新高度,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英歌汕武”非遗实践团积极行动,联合共青团汕尾市城区委员会与汕尾市鸿正英歌传承中心,携手开启非遗传承新征程。当铿锵有力的英歌槌节奏穿透汕尾的晨雾,当青少年手中五彩斑斓的木槌在海风中舞动出灵动韵律,实践团以“英歌舞动·青创非遗赋能行动”为主题,于汕尾城区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热土上,奏响了一曲文化传承的青春乐章。该实践团以英歌舞为文化纽带,精心构建起涵盖文化调研、技艺传承、校地合作以及公益创新等多维度的实践体系,为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探根溯源:汕尾市博物馆的
文化解码
行动首站,实践团走进汕尾市博物馆,这座承载着粤东地区千年文明的殿堂,以“海陬遗珍—汕尾沿海地带考古成果展”与“匠心·手艺—汕尾传统工艺传统美术非遗展”两大固定展览,为团队揭开了汕尾文化的双重面纱。
在考古展中,队员们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唐宋时期的贸易瓷片,触摸到汕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历史脉动;而在非遗展区,甲子英歌服饰和捷胜泥塑,则直观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博物馆工作人员指出:“英歌舞与汕尾的滚地金龙、正字戏等非遗项目,共同构成了文化圈的精神图谱。”
调研中,团队发现汕尾英歌舞虽与其他地区英歌队伍同源,却在表演形式上融入了更多海洋文化元素。例如,部分队伍在阵型变化中模拟海浪起伏,道具设计增加海陆丰麒麟装饰。这种地域适应性,为后续实践提供了创新灵感。
技艺淬炼:鸿正英歌传承中心的三天沉浸
鸿正英歌传承中心内,非遗传承人手持双槌,以一记“过胯槌”点燃训练场的热情。实践团在此展开三天深度学习,从基础步法到阵型配合,系统掌握英歌舞的核心技艺。
首日:破冰与基础构建
队员们从“骑马蹲裆步”学起,在传承人指导下调整身体重心。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协调腰腹力量与呼吸节奏。一名队员在训练日志中写道:“当双腿因持续下蹲而颤抖时,才真正理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
次日:套路进阶与角色塑造
中心根据队员体能分配角色:力量型队员练习对打。传承人特别强调“槌法即心法”,例如“抱槌勾脚”需通过木槌碰撞传递角色情绪,而非机械重复动作。
第三日:阵型演练与文化阐释
在训练场上,队员们尝试“双龙出海”“八卦阵”等经典阵型。传承人结合《水浒传》故事讲解动作寓意:“‘洗街’动作象征梁山好汉清除奸佞,‘布年’则寓意祈福驱邪。"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让技艺学习升华为文化认同。
3
校地共建:工作站挂牌与机制创新
与共青团汕尾市城区委员会、汕尾市鸿正英歌传承中心的合作,标志着实践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构建”。
校地项目工作站的成立,实现了三大突破:
人才共育机制。整合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设计师资源,开发分级培训课程。例如,针对中小学生设计“英歌脸谱彩绘”体验课,面向青年群体开设“英歌槌法创新工作坊”。
传播矩阵建设。依托工作站,实践团打造“线上+线下”传播体系:线上将推出“英歌”短视频系列;线下在二马路、金町湾等文旅地标策划快闪活动,吸引游客互动参与。
文创开发联动。工作站链接传承中心,将英歌IP推出“槌舞风云”系列文创。其中,设计英歌主题文创参加2025年广东省大学生百千万工程“文创+”。
公益赋能:夏令营中的文化播种
在城区公益夏令营中,实践团构建了“科技+红色+非遗”的立体课程体系:
科学课堂:开展"编程+非遗"科普课程设计,趣味非遗代码互动游戏。这个环节成为了课程的一大亮点,让小朋友们在欢乐中感受非遗与科技碰撞的魅力。结合非遗英歌舞,提前编写了相关的代码程序。先在电脑上演示,精彩的演示让小朋友们发出阵阵惊呼。
红色教育:结合汕尾革命史,让红色精神与非遗传承紧密相连,为此次实践活动注入了深厚的精神内涵。
军体拳融合:将英歌的“马步”“转身”动作编入军体拳套路,形成兼具健身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新型课间操。
非遗课堂:将英歌舞脸谱等相关知识代入课堂,让小朋友们体会英歌舞脸谱绘制过程。
一名小朋友在课堂上说:“以前觉得非遗很遥远,现在才知道它就在我们的拳脚之间。”这种体验式教育,使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
IP破圈:从文化符号到产业引擎
实践团推出英歌IP形象
文创产品
明信片 手机壳 马克杯
从博物馆的历史解码到传承中心的技艺淬炼,从校地合作的机制创新到IP开发的产业探索,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英歌汕武”实践团以青年视角重构非遗传承路径。当最后一记英歌槌声在金町湾消散,海风中飘荡的不仅是木槌的余韵,更是一代青年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告白。
正如实践团在结项报告中所写:“我们不做非遗的‘搬运工’,而要成为文化的‘转化者’——让传统在当下生长,让历史向未来延伸。”这场青春与非遗的双向奔赴,终将谱写出更动人的文化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