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与新潮共舞:国庆长假上海商业2024榜单回顾与2025热点前瞻
发布时间:2025-09-29 08:27:14 浏览量:1
当2024年国庆的烟火点亮黄浦江畔,上海商业版图正上演着一场热度与新意的双重盛宴。高德出行人气榜与大众点评热力值榜的双重维度,勾勒出这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假日消费图景。而2025年密集入市的新商业体,则预示着今年黄金周的全新可能。从老牌商圈的持续焕新到新兴地标的强势崛起,上海商业始终以鲜活的姿态,书写着消费升级的时代答卷。
一、2024国庆商圈图鉴:“双榜”透视人气密码
据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数据,2024年国庆期间,上海36个重点商圈迎来3449万人次客流,同比增长9.8%,消费总额676亿元。这份活力在两大权威榜单中得到精准投射,传统巨头与新生力量的同台竞技,构成了最生动的商业注脚。
高德出行人气榜的TOP10席位中,折扣经济与规模效应尽显威力。百联奥特莱斯以10.5万月导航出行人次登顶,凭借品牌折扣优势成为跨区域消费的首选;环球港以9.9万次导航量紧随其后,作为巨型购物中心的标杆,持续稳居热度前列;静安大悦城则以9.8万次导航量印证了特色运营的成功,二次元文化已成为其吸引年轻客群的核心磁场。值得注意的是,去年9月底新开业的上海荟聚一经亮相便跻身第四,9.0万次导航量背后,是312个精选品牌与超70%首店占比的硬实力支撑。
大众点评热力值榜则更凸显体验经济的制胜逻辑。上海荟聚以1370热力值夺冠,开业效应与首店集群效应形成叠加共振;Gate M西岸梦中心与静安大悦城以1368热力值并列二三位,前者依托滨水特色与光影节活动实现高转化,后者凭借6大动漫IP快闪创下单日11.5万人次的客流纪录。更具行业意义的是,前十名中有三个席位被新项目占据,上海海上世界凭借亲子主题与宝山滨江活动的联动,将1366热力值收入囊中,成为区域商业的新晋黑马。
“双榜”对比可见,能同时跻身前列的商场均具备鲜明共性:「环球港」、「静安大悦城」等项目兼具规模优势与特色内容,「上海荟聚」则完美融合了首店资源与场景创新,而「蟠龙天地」、「前滩太古里」等项目则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了口碑与流量的双赢。
图源:公众号Mall星人
二、榜单背后的消费革命:四大趋势重塑商业逻辑
2024年国庆的商圈榜单绝非数字的简单排列,而是上海消费市场深层次变革的直观呈现。从供给侧的业态创新到需求侧的体验升级,四大趋势正重构着城市商业的底层逻辑。
1、新项目的"破局之力":开业效应与联动共振
去年9月集中入市的20多个新项目,成为搅动国庆商业格局的核心力量。上海荟聚创造了开业前三天33万客流、销售额3943万元的纪录,国庆期间总客流突破110万,更带动周边长宁「ArtPark大融城」人气值攀升至1344分,形成临空商圈的协同效应。Gate M西岸梦中心的辐射力同样显著,其开业不仅让自身接待游客超19万,更推动「西岸凤巢AI PLAZA」跃居徐汇区第五,使整个徐汇滨江版块日均客流达10万人次。
这种联动效应已形成多元生态:「前滩公园巷」与「前滩太古里」、「晶耀前滩」构建"Mall+街区+公园"的商业生态。数据印证了新项目的战略价值——2025年1-5月,上海重点监测的50个商圈中,新兴商圈零售额增速显著高于整体水平,成为消费增长的新引擎。
下图:“GATE M西岸梦中心”的设计,将原上海水泥厂地块改造为一个文化与休闲综合体,成为上海不断扩展的西岸文化项目带中的新成员(图源:gooood/China Daily/archello)
2、存量场的"焕新之道":内容赋能与精准破圈
面对新项目的冲击,存量商场通过精准运营实现了热度延续。静安大悦城将二次元文化从营销活动升维为核心业态,去年国庆期间6大IP快闪同步落地,带动客流量同比增长近30%,销售额增幅达22%,10月2日更是创下开业以来单日客流峰值。环球港则以主题促销活动保持稳健增长,去年国庆客流量同比增幅超15%,销售额增长10%,彰显巨型MALL的运营韧性。
南翔印象城MEGA的案例更具借鉴意义,作为嘉定区商业地标,其通过52%的城市首店占比与200余场年均活动,实现了46亿元的年销售额,国庆期间1.8亿元的销售额印证了"首店经济+在地文化"模式的成功。这种焕新并非个例,「环贸iapm」、「龙之梦」等项目均通过业态调整实现销售额两位数增长,证明存量商业仍有巨大价值空间。
下图:南翔印象城MEGA(图源:wongtung.com)
3、文商旅的"融合之势":场景创新激活消费潜能
"逛商场"已不再是单一的购物行为,而是文化、旅游、休闲的综合体验。2024年国庆,上海首届国际光影节联动10+商圈,成为夜经济的核心载体,Gate M西岸梦中心借此实现高消费转化率,印证了"文体活动+商业"的黄金公式。花木时光里则开创"博物馆+商业"新模式,与上海博物馆东馆等文化地标联动,日均客流达5万人次,构建起完整的文化消费链。
“微度假”热潮的兴起更让商业项目突破地理边界。百联青浦奥特莱斯联合周边民宿打造"购物+住宿"套餐,吸引31.9万人次客流,实现2.843亿元销售额;蟠龙天地以"秋神奇遇"系列活动融合戏剧、晒秋等元素,64.8万人次的客流使其稳居商圈客流榜首。这种融合已形成政策与市场的双向驱动,2025年上海重点监测的八个滨水商圈零售额占比超两成,成为文商旅融合的典范。
下图:蟠龙天地(图源:人民网)
4、区域间的"均衡之变":商业版图多点开花
上海商业正从传统核心商圈的"单点爆发"转向全域均衡的"多点支撑"。2024年国庆榜单中,青浦、嘉定、松江等新城商场表现抢眼:南翔印象城MEGA跻身高德榜第六,百联青浦奥特莱斯销售额破2.8亿元,松江印象城接待客流超32万人次。区域消费数据更能说明问题:长宁区四大商圈消费额同比增长37.7%,五角场商圈线下消费增幅达40.8%,非核心区域正成为消费增长的新极核。
这种均衡发展得益于精准的区域定位:宝山依托滨江资源打造亲子消费集群,徐汇滨江聚焦文化艺术客群,嘉定则通过首店经济提升消费能级。正如2025年上海商圈发展报告所示,头部商圈与区域商圈的协同发展,正构筑起层次丰富的多中心商业格局。
下图:青浦奥特莱斯(图源:新浪网)
三、2025国庆前瞻:新地标引爆三大消费热点
如果说2024年是新项目的"破局之年",2025年则将成为上海商业的"爆发之年"。从5月的「奉发古华庭」到9月的「太平洋新天地」,年内新增的多个重量级商业体,已为国庆消费埋下新的引爆点,三大热点趋势正在形成。
1、主题商业新标杆:IP赋能与场景革命
2025年最值得期待的商业创新,莫过于主题化场景的深度构建。7月开业的爱琴海·缤纷里作为全国首个IP乐园旗舰商业,依托上海乐高乐园的配套优势,以"液态商业"理念打造亲子消费场景,暑期已掀起打卡热潮,国庆期间有望成为长三角家庭微度假的首选目的地。其"运动+""宠物+""成长+"的业态组合,精准契合了年轻家庭的多元化需求。
文化主题项目同样值得关注。5月开园的鼎丰酱园将150余年的工业遗存改造为文化创意街区,实现了历史记忆与现代消费的共生;奉发古华庭则以"公园式商业"与古华公园贯通,"最奉贤"的甜蜜定位使其五一假期客流超20万人次,国庆期间或凭借在地文化特色吸引本地客群回流。这种主题化运营并非简单的概念包装,而是通过高频文化活动,实现商业氛围与人文体验的平衡。
下图:奉发古华庭项目地处奉贤核心地块,是奉贤“南桥源”城市更新首发商业项目。项目古华庭与五星级中式古典园林典范古华公园贯通,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公园式商业漫步街区”,并以“‘最奉贤’甜蜜聚场”为核心定位,将塑造集POD商业、标杆品牌、在地文化、甜蜜地标四大亮点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项目(图源:shfxct.com)
2、核心商圈新势力:高端体验与生态融合
在静安寺、新天地等传统核心商圈,新入市项目正推动消费能级的再升级。5月开业的PAC购物中心以"城市绿洲"为定位,将自然生态融入4.3万㎡商业空间,创新的"盒子+开放式"形态为静安寺商圈注入新活力,其高端办公与商业的联动模式,有望吸引商务客群实现"工作+消费"的场景转换。
9月底亮相的太平洋新天地更堪称"超级商业体",39万㎡体量依托250米地标写字楼,以6500㎡全景天幕打造"街区+盒子"空间,围绕"在地新生×身心丰足×城市脉搏"理念构建自生长社区。作为黄浦年度重点项目,其有望复制新天地的成功路径,通过首店集群与文化活动,成为国庆期间高端消费与潮流打卡的双重地标。这种核心商圈的迭代升级,正在推动上海商业向更高品质发展。
下图:PAC购物中心(图源:搜狐网)
3、新兴区域补短板:功能完善与人口激活
临港、张江等新兴区域的商业空白,正被2025年的新项目快速填补,成为国庆消费的"增量市场"。8月开业的蓝鲸世界购物中心作为临港主城区首个大型商业体,以海洋元素构建特色空间,开业首日12.7万人次的客流与2642万元的销售额,印证了新兴区域的消费潜力。国庆期间,其有望依托临港的旅游资源,形成"滨海度假+商业消费"的新场景。
张江板块的陆悦天地则聚焦科技人群需求,16.6万㎡体量规划超400家店铺,"木星超食空"主题街区已成为科技从业者的社交新据点。9月开业的TOP金光汇与浦发唐镇印象汇,则分别瞄准普陀桃浦的社区需求与浦东唐镇的国际社区定位,通过盒马NB、乐刻等民生品牌与亲子业态,激活本地消费活力。这些项目的落地,正推动上海商业版图进一步均衡,为国庆消费提供更多元的选择。
下图:蓝鲸世界购物中心(图源:赢商网/TOM财经)
四、未来思考:上海商业的永续生长之道
从2024年的榜单迭代到2025年的新项目布局,上海商业的发展始终紧扣"人、货、场"的核心变革。站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节点,未来的商业发展更需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在规模与品质中实现突破。
在地文化的深度转化是商业永续的根基。「鼎丰酱园」的工业遗存活化、「奉发古华庭」的"三古"文化融合,印证了"商业+在地记忆"的强大生命力。正如愚园路通过"艺术生活化"理念实现商居和谐,未来的商业项目需更深入地挖掘区域文化基因,将历史底蕴转化为独特的消费体验,避免千店一面的同质化困境。
场景创新的持续迭代是吸引客流的核心。从静安「大悦城」的二次元场景到「爱琴海·缤纷里」的IP乐园生态,从「西岸梦中心」的滨水体验到「太平洋新天地」的天幕街区,场景已成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关键纽带。未来,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商业空间需进一步打破边界,实现"购物+文化+社交+休闲"的多维融合,从"卖货场"彻底转型为"生活场"。
区域协同的生态构建是规模扩张的关键。上海商业已从单一项目竞争进入商圈协同时代,徐汇滨江的"多项目联动"与前滩的"商业生态集群",为未来发展提供了范本。未来需进一步强化重点商圈的辐射效应,推动核心区与新城、商圈与文旅资源的深度联动,形成"全域消费地图",让国庆这样的假日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当2025年国庆的钟声敲响,新老地标将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商业天际线,而这份持续生长的活力,正是上海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最美底色。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