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步蹁跹尽显八闽丰姿——第八届福建省“百合花奖”专业舞蹈大赛观察
发布时间:2025-09-29 09:56:06 浏览量:1
近日,第八届福建省“百合花奖”专业舞蹈大赛在福州落幕。本届大赛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福建省舞蹈家协会承办,共吸引省内31家机构600余名演员参加。
“百合花奖”专业舞蹈大赛是我省舞蹈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业赛事之一,自2010年创办以来,大赛面向全省专业艺术院团、艺术院校、部队文艺团体、民营艺术机构及新文艺群体等广泛征集作品,涵盖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当代舞、现代舞等多个舞种,矢志搭建高水准的舞蹈交流展示平台,提升福建舞蹈的整体创作水平与影响力。
本土题材光彩夺目
从“三条簪”到茉莉花茶,从漆线雕到拍胸舞,从畲族文化到南音,从洛阳桥到燕尾脊,从疍民上岸到两岸乡愁……本届大赛的51部终评作品中,聚焦“闽派”特色的作品达34部。一代舞者饱含深情,通过当代表达和现代诠释,把福建红色文化、海洋文化、闽都文化、闽南文化等转化为可触、可听、可感的“福建舞步”。
福州非遗“三条簪”,又称“三把刀”,是福州传统的女性发饰装束之一。本届大赛关于“三条簪”的决赛作品就有4部,群舞作品《福州女人》《半抹刀锋半抹柔》《簪》和独舞作品《髻中刃》,以各异艺术语法拆解文化符号,充分挖掘“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的文化内核,展现福州女性“柔而不弱、韧而有锋”的群体形象。
《簪》领舞、福建省歌舞剧院舞蹈演员胡蓉认为,在福建文旅繁荣的大背景下,福州力推中轴线文旅开发战略,闽都文化资源得到了深度整合和开发,“三条簪”题材作品扎堆带有偶然中的必然性。
福建省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官蔚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百合花奖”专业舞蹈大赛呈现出更加注重本土题材挖掘和当代题材表达的趋势。这既体现了新一代舞者对文化自信的增强,也是他们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同时,本土题材的扎堆,是时代大势投射到舞蹈界的一种现象和思潮,形成了一种当下的时代感,年轻的舞蹈人才从中汲取了创作源泉,其实是他们跟本土文化的双向奔赴。
舞坛新秀堪当大任
新秀辈出,是本届大赛的一大亮点。
本届大赛决赛作品由72名编导参与创作,其中,29岁以下中青年占比27.2%,最小编导21岁,平均年龄35岁。
“舞蹈好不好,关键在编导如何把舞蹈语汇挖掘得更深。”官蔚岚认为,新一代舞者不拘泥于传统的编创方法,而是创造出更多的舞蹈语汇。他们思维敏捷,善于钻研又大胆创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本届大赛的许多演员和编导均是国内一流专业院校的学生,还有一些是“海归”的科班生,他们将更深广的跨文化视野投射到创作中,取得了让人惊叹的效果。
厦门歌舞剧院舞蹈编导陈旖柔出生于1998年,先后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附中、北京舞蹈学院、英国北方现代舞学院。她带来的独舞作品《渡》,以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言和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著名油画《记忆的永恒》为灵感,以一盏悬空飘荡的灯具串联所有舞蹈语汇,观照当代人的时间焦虑,叩问当代人如何在时间中自处或自渡。
陈旖柔说,她在国外看了很多舞蹈作品,认识到舞美和道具能很好地辅助舞蹈主题表达。“求学经历确实会映射在创作中,引起看问题角度的变化。我认为,作品不一定要很唯美,但一定要引发思考。”在陈旖柔眼中,这样的蜕变呈现的正是新一代舞者的使命和担当。
办赛15年来,福建省“百合花奖”专业舞蹈大赛新人辈出,薪火接力。
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舞蹈演员缪斯琦已经参加了8届比赛,决心转战幕后的她在闭幕展演上深情寄语:舞蹈于我,不再是动作,而是跨越时间的对话;角色于我,不再是扮演,而是使命的抵达。我用身体铭记历史,用情感贯通现实,以文艺之光照亮来时之路与明日之途,我的心与我的舞从未如此紧紧地依偎拥抱——这正是我们新时代舞者最庄严的承诺。
新锐佳作切问近思
群舞作品《母亲桥》 (福建省舞蹈家协会供图)
当下,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评正在进行,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创编的当代舞《母亲桥》、民族民间舞《心中的红潮绿浪》,泉州市闽南歌舞传承中心创编的当代舞《烈火英雄》《中国白·瓷》均过关斩将,鏖战终局。值得一提的是,《心中的红潮绿浪》为近10年来我省首部闯入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的作品。而《母亲桥》《中国白·瓷》《心中的红潮绿浪》均参加了本次“百合花奖”舞蹈比赛并进入终评。
官蔚岚表示,舞蹈的传统说法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但是这一届参赛作品用舞蹈语汇展现出很强的故事性,例如《母亲桥》《中国白·瓷》《心中的红潮绿浪》等,它们情感丰沛、直抵人心,不是靠动作本身或单纯靠舞美来打动人。
大赛组委会成员、福建省歌舞剧院舞蹈编导赖棋锋介绍,很多参赛作品都有进行深入采风,题材加工围绕当下我们如何勇毅前行、如何热爱家国,从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汲取创作养料。“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鲜活的,而不是跟现实脱节的。”他说。
在南音唱词“贸易往往得奇货,千艘万舶随去还。今日来时非畴昔,魍魉攫人惊远客”的吟唱中,22名舞蹈演员将臂膀“构筑”成泉州洛阳桥桥墩的意象。当“母亲”坐在“桥”上望向水面的时候,“桥墩”随水面起伏,“游子”在舞台一侧深情款步,仿佛漂泊天边。“海水”仿佛“游子”与“慈母”的心灵感应,剪不断,理还乱……这正是《母亲桥》的表演现场。
“我12岁离开家乡四川到北京求学,从北京舞蹈学院硕士毕业后定居福建。从故乡到异乡的游子深情,让我有了关于乡愁的心灵体验;而客乡亦吾乡,又充满了人类文明的母性关怀。当我在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洛阳桥采风的时候,所有的感念喷薄而出——寻寻觅觅,念念不忘,是深情,也是守望,是愿景,也是诤谏。”《母亲桥》编导、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舞蹈编导何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