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孤独的舞者 —— 八大山人(十九)从个山小像看八大书法风格的嬗变

发布时间:2025-09-28 04:11:57  浏览量:1

《个山小像》上的九段题跋中,有六段是八大山人(朱耷)亲笔所书,书写时间从康熙十三年(1674 年)到康熙十七年(1678 年),跨度四年。这四段时间明确、情感真实的题跋,就像 “书法日记” 一样,清晰记录了他从僧人 “释传綮” 到准备还俗的身份转换,也同步展现了其书法风格从 “沉稳禅意” 到 “率性张扬” 的嬗变 —— 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技巧调整,而是他内心思想、身份认知的直接体现。

一、1674 年首跋:僧者身份下的 “沉稳规整”,藏禅意于笔墨​

1674 年(甲寅)端午节后两日,49 岁的八大山人写下《个山小像》首跋:“个山小像。甲寅蒲节后二日,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 这段题跋是他仍以 “释传綮” 为身份时的书法代表,整体风格透着僧人特有的沉稳与规整。​

释文:

“个山小像。甲寅蒲节后二日,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钤印:发堀(朱文)、释传綮印(白文)、刃庵(朱文)

从笔法上看,这一时期的字笔画扎实、力度均匀,没有多余的连带或张扬的笔触。比如 “个”“山”“像” 等字,横平竖直,起笔收笔都很克制,像禅者打坐般平稳,没有丝毫急躁。这和他当时的状态有关:此时他已出家近三十年,虽有明室后裔的身份,但仍以 “释传綮” 之名隐匿,日常专注于禅修与寺院事务,这种 “守戒、持稳” 的僧者生活,直接反映在书法里 —— 笔墨间没有个人情绪的外露,只有平和与严谨。​

结体上,字的结构规整对称,比如 “甲”“寅”“蒲”“节”,每个字的间架都很均衡,不偏不倚,像寺院的建筑一样规整。这符合他当时对 “僧人身份” 的认同:在禅林中,“规整” 不仅是行为准则,也是内心 “守定” 的体现,所以他的字也跟着 “守规矩”,没有出格的变形。​

章法上,首跋只有短短二十余字,排列得疏密均匀,上下对齐,没有刻意的错落。加上钤印 “释传綮印”(白文)、“刃庵”(朱文),印章位置端正,与文字搭配和谐,整体透着一种 “按部就班” 的禅者气息。这时的书法,更像他僧人身份的 “外在标签”—— 克制、平稳,藏起了个人的真实情绪与身份。​

二、1677 年前后:思想挣扎中的 “率性初显”,笔墨露焦虑​

到了 1677 年(丁巳)前后,八大山人在《个山小像》上写下第六、七段题跋,此时他对佛教的态度已从 “坚守” 转向 “厌弃”:第六跋感慨 “至今道绝韶阳,何异石头路滑”,第七跋更直白说自己 “穿过临济曹洞有,洞曹临济两俱非,羸羸然若丧家之狗”—— 这种对禅法的迷茫、对僧人身份的怀疑,直接让他的书法风格有了变化,“规整” 开始被 “率性” 打破。​

释文:

:“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利唾。白刃颜庵,红尘粉丛,清胜辋川王,韵过鉴湖贺,人在北斗藏身,手挽南箕作簸,冬离寒夏离炎,大莫裁兮小莫破。”

“此赞系高安刘恸城贻余者,容安老人复书于新吴之狮山。屈指丁甲八年耳,两公皆已去世,独余凉笠老僧逍遥林下,临流写照,为之忱然。个山之庵传綮,又识。”个山(朱文)、雪个(白文)

笔法上,之前的 “平稳” 不见了,多了些 “犹豫” 与 “躁动”。比如第七跋里的 “曹”“洞”“临”“济”,笔画间的衔接不再流畅,有时重有时轻,像他矛盾的心情:既想脱离曹洞宗,又放不下临济宗,笔墨也跟着 “拿不定主意”。还有 “羸羸然若丧家之狗” 这句,“羸”“丧”“狗” 三个字的笔画偏细且急促,透着一种无力感,和首跋的 “沉稳” 形成明显对比。​

结体上,字的结构开始 “放宽”,不再严格对称。比如第六跋的 “疑”“个”“布”“衲”,左边和右边的比例不再均衡,“疑” 字的右半部分写得略大,“布” 字的撇画拉得更长,像是在刻意打破之前的 “规矩”。这种 “不规整”,其实是他内心 “想挣脱僧规束缚” 的外在表现 —— 连写字的结构,都不想再被 “禅者的严谨” 框住。​

气韵上,这一时期的书法少了 “平和”,多了 “焦虑”。读第七跋的文字,能感受到他的自我否定;看对应的书法,能发现线条里的 “紧”—— 不像首跋那样舒展,而是有些紧绷,像是憋着一股情绪没处放。这种 “气韵变化”,比笔法、结体更能体现他的思想挣扎:书法不再是 “僧者的工具”,而是 “情绪的出口”。​

三、1678 年中秋前后:决心还俗后的 “张扬突破”,笔墨见真性情​

1678 年(戊午)中秋及中秋后两日,八大山人写下第八、九段题跋,这是他在《个山小像》上的最后题字。此时他已明确 “还俗” 的想法:第八跋说 “今朝且喜当行,穿过葛藤露布,咄!”,一个 “咄” 字透着果断;第九跋更直白流露 “强烈还俗之意”,甚至用 “掣颠” 印告诫自己不要疯癫 —— 这种 “决心挣脱” 的心境,让他的书法彻底突破了 “僧者的框架”,变得张扬而有张力。​

释文:

第八跋:“没毛驴,初生兔,嫠破面门,手足无措。莫是悲他是世上人,到头不识来时路。今朝且喜当行,穿过葛藤露布,咄!戊午中秋自题。”耕香(朱文)、个山(朱文)

笔法上,变得 “果断有力”,没有了之前的犹豫。

第八跋的 “咄” 字最典型:笔画粗壮、收尾干脆,像一声断喝,把之前的迷茫、焦虑全释放了出来。还有 “今朝且喜当行” 中的 “喜”“当”“行”,笔画连贯且有力,“喜” 字的竖画拉得很长,透着一种 “终于下定决心” 的畅快,和第七跋的 “无力感” 完全不同。​

结体上,彻底 “自由”,甚至带点 “狂放”。

第九跋的 “黄檗慈悲且带嗔”“云居恶辣翻成喜”,字的大小、肥瘦差异明显:“黄”“檗” 写得略小,“嗔”“喜” 写得偏大;“恶” 字的结构有些变形,竖画倾斜,像是在表达内心的 “嗔喜交织”。这种 “不按常理” 的结体,是他 “不再受身份束缚” 的体现 —— 写字不再为了 “符合僧者形象”,而是为了 “表达真实情绪”。​

释文:

“黄檗慈悲且带嗔,云居恶辣翻成喜。李公天上石麒麟,何曾邈得到你?若不 得个破笠头。遮却丛林,一时嗔喜何能已?中秋后二日又题。”钤印:掣颠(白文)

章法上,也变得 “灵动”。第八、九跋的文字排列不再像首跋那样 “整齐对齐”,而是根据情绪调整疏密:比如第八跋 “咄!” 字单独占一行,前后留白多,突出这一字的力量;第九跋 “若不得个破笠头” 一句,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略近,透着一种 “急切”。这种 “随情绪变章法” 的写法,说明他的书法已经 “为心所控”,完全脱离了之前的 “程式化”。​

结语:八大山人书法嬗变的核心 —— 身份与思想的 “笔墨外化”​

从《个山小像》的题跋来看,八大山人书法的嬗变,本质是他 “身份转换” 与 “思想变化” 的 “笔墨外化”:1674 年,他是 “释传綮”,身份是僧人,思想是 “禅修守定”,所以书法沉稳规整;1677 年,他对僧人身份怀疑,思想挣扎,书法就变得率性而焦虑;1678 年,他决心还俗,思想突破束缚,书法就张扬而有张力。​

这四段题跋像一条 “时间线”,让我们清晰看到:

八大山人的书法从 “为身份服务” 到 “为内心服务” 的转变 —— 正是这种 “真实”,让他后来的书法形成了 “极简却有张力” 的独特风格。而《个山小像》的题跋,就是这场 “转变” 最直观、最珍贵的见证。

其他三跋均是友人所题。

《个山小像》第三跋为八大山人友人蔡受(字采白,江西宁都人,善诗文书画篆刻)所书。蔡受造 “金木水火土” 五行符号字,暗含八大皇室身份 —— 明代朱氏子孙取名依 “火、土、金、水、木” 偏旁,八大宁藩谱名朱统 *,此符号即向世人宣示其王孙身份;后 “⊙” 用于阐释首跋 “个山” 之意。跋中 “硕果” 白文印,意指历经劫难后宁藩 “统” 字辈王孙凋零,八大为硕果仅存者,补充了首跋 “个无多,独大” 的内涵。

释文:

“□(金木水火土造字),⊙。咦,个有个,而立于一二三四(“四”写为四横)x之间也;个无个,而超出于x三二一之外也。个山个山,形上形下,圜中一点。减余居士蔡受,以供个师,已而为世人说法如是。”钤印:硕果(白文)、减余圆者(白文)、成山受之(朱文)

释文:“个山綮公、豫章王孙贞吉先生四世(原像‘四世’两字上有墨圈)孙也。少为进士业,试辄冠其侪偶,里中耆硕,莫不噪然称之。戊子现比丘身。癸巳遂得得下法于吾耕庵老人,诸方藉藉,又以为博山有后矣。间以其绪于为书,若画口(若)诗,奇情逸韵,拔立尘表。予常谓:个山子每事取法古人,而事不为古人所缚,海内诸鉴赏家亦既异喙同声矣。丁巳秋,携小影重访菊庄,语予曰:‘兄此后直以贯休、其己目我矣!’咦!栽田博饭,火种刀耕,有先德,?头边事的翁里,何曾失却!口口予且喜,圜悟老汉脚跟点地矣。鹿同法弟饶宇朴题并书。”钤印:鹿同(朱文)、西江弋阳王孙(朱文)、宇朴蔚宗(朱文)

《个山小像》中饶宇朴所写题跋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饶氏在江西进贤县介岗有庄园 “菊庄”,与八大山人主持的 “耕香院” 毗邻。跋中 “四世” 二字为饶氏误写,后被八大圈去。

此跋明确八大 “豫章王孙贞吉先生四世孙” 的身份,还交代关键生平:其顺治五年(1648)“现比丘身” 剃度为僧,顺治十年(1653)在进贤灯社正式拜耕庵老人为师;同时肯定八大的禅宗造诣与书画成就。

跋中还提及,1677 年秋八大携《个山小像》至菊庄,希望饶氏以唐代僧人贯休、齐巳看待自己 —— 因贯休、齐巳不囿于寺院刻板修行,善携诗画云游,八大此举意在表明,出家近三十年后,他不愿再困于寺院,渴望携书画云游天下。

释文:

“个翁大师像赞。瀑泉流远故侯家,九叶风高耐岁华;草圣诗禅随散逸,何须戴笠老烟霞。湖西彭文亮。”钤印:近思斋(朱文)、文亮之印(白文)、白生父(白文)

《个山小像》中彭文亮的题跋为七言赞诗。诗里 “瀑泉” 是八大山人爷爷朱多炡的号,“九叶” 指从宁献王朱权到八大共九代,显 “故侯” 身份,可见彭知八大家世;后两句赞其书画散逸潇洒,认为艺术水平高,没必要戴破斗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