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地幔柱+残余块体“共舞”!中国盆地形成有新解

发布时间:2025-09-29 13:42:04  浏览量:2

咱们直接说正事,中国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这些地方,底下藏着巨厚的沉积层,而这些沉积层跟油气资源关系特别近。

但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这些盆地沉得比预想中深多了,以前的经典理论根本解释不了。直到中国科学院徐义刚院士团队把目光投向地球深部,才发现原来底下有个“放大镜”在起作用。

首先得搞明白,盆地这东西咋来的,其实就是地势低的地方,河流、湖泊、海洋把泥沙之类的沉积物带过去,堆久了就形成厚地层。

对于裂谷盆地这种类型,地球物理学家McKenzie早在1978年就提出过“纯剪切拉伸模型”,说它的沉降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构造沉降,地壳被拉薄了就往下沉,形成初始盆地,这时候岩石圈底部还容易被地球内部的热量加热。

第二步是热沉降,岩石圈慢慢冷却,密度变大就接着下沉,这个过程能持续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要是没别的地质活动干扰,盆地基底深度会慢慢稳定下来。

说实话,这个模型以前在很多地方都挺好用,但到了中国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就彻底“卡壳”了。

比如松辽盆地白垩纪的时候,基底在岩石圈应力平稳后,突然又加速往下沉,现在的沉积层厚度超6000米,可按经典模型算,顶多也就4000米,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渤海湾盆地也一样,新生代的沉降深度也远超理论预测。本来想是不是前人研究漏了什么细节,比如周缘俯冲、岩浆底侵这些地质活动,但后来发现不是漏了,是这些活动根本解释不了这种“异常”。

这些盆地的异常沉降都集中在薄陆缘岩石圈的狭长区域里,经典理论覆盖不到这种情况,这时候就特别需要新理论来补这个缺口。

为了弄清楚咋回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徐义刚院士团队,把探究方向从地表往地球深处挪了挪,毕竟地表解释不通,问题大概率出在底下。

他们观测到一个关键现象:在松辽、渤海湾这些异常沉降区域的正下方,深部地幔里同时存在两种东西:一种是往上涌的地幔柱,另一种是地震波速度特别快的“残余块体”。

这残余块体说白了,就是俯冲板块或者拆沉的岩石圈块体,密度比周围大,所以地震波穿过去的时候速度会变快。

接下来就是数值模拟了,老实讲,这个过程挺费功夫的。团队试了好多组参数,一开始结果都不对,地幔柱往上涌的时候,只会让地表抬起来,跟要解释的“沉降”完全反了。

本来以为是不是参数设置有问题,反复调整后才发现,只有当660公里深处满足两个条件:相变密度跳变够大,而且相变克拉贝龙斜率超过某个值时,情况才会变。

这时候,地幔柱还没到岩石圈底部,地表就会先沉下去,形成宽1000到2000公里、深几十米到800米的区域,而且岩石圈越薄,沉得越明显。

为啥会这样?因为这时候地幔上涌会在岩石圈底部诱发快速的离散对流场,对流场一拽,岩石圈就被拉薄、往下沉了。

不过这沉降不持久,等地幔柱到了岩石圈底部,地表又会抬回去。

它就像个“队友”,跟地幔柱配合着来,残余块体往下沉的时候,会引发地幔对流,让地幔岩的粘滞系数降低,这样地幔柱往上涌的速度就变快了,离散对流场的力量也更强了。

如此一来,沉降幅度能从几百米变成一公里级,沉降中心的宽度却缩小到200公里左右。

更有意思的是,地幔柱的路径会偏折,导致沉降中心不在地幔柱正上方,而且只有一侧会抬回去,另一侧的低洼地形就保留下来了,这就是盆地能一直“沉”着的原因。

现在终于清楚了,那个残余块体,其实就是地球深部的“放大镜”。它能把地幔柱对地表的影响放大,还能聚焦在狭长区域里,让那里形成能长期维持的沉降,徐义刚院士团队把这叫“残余块体对地幔上涌的透镜式聚焦效应”。

说实话,这个发现的价值可不只停留在理论上,首先,它把“深部过程怎么影响地表”说清楚了,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地表的地质现象跟底下没关系,现在看,底下的“小动作”能直接决定地表盆地的样子。

而且,要是哪个地方同时出现下地幔低波速结构、上地幔高波速结构,还有浅表狭长区域的异常沉降,那就说明底下可能有快速上涌的地幔柱,这为判断深部地质活动提供了新依据。

更实际的是,这对找油气太有用了,油气资源喜欢藏在厚沉积层里,以前可能瞎找,现在知道哪个地方有这种“放大镜”效应,就往哪找,效率能提高不少。

比如渤海湾盆地,后来靠着这个理论指导,新增的油气探明储量超10亿吨,这可不是纸上谈兵的成果。

对比一下国外的例子,比如黄石-斯内克河平原,底下也有地幔柱活动,但因为没有残余块体这个“放大镜”,就没形成像中国这样的厚沉积盆地。

如此看来,中国这些大盆地的形成,还真是“天时地利”,刚好有地幔柱和残余块体这俩“主角”配合,才搞出这么特殊的地质景观。

毫无疑问,这个研究不光解了中国盆地异常沉降的谜,还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以后再探究类似的地质现象,说不定大家都会先想想:底下是不是也有这么个“放大镜”在起作用?地球深部的奥秘还有很多,等着科学家慢慢挖,而每一次新发现,都能让我们更懂这颗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