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现“五大反常怪象”,村村都有!你家乡占几条?
发布时间:2025-09-27 02:19:14 浏览量:1
前阵子回了趟老家,跟我爸在村口小卖部坐了一下午,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这农村跟我小时候比,真是变了不少,但也冒出好些“反常事儿”,看着热闹,细琢磨却有点不是滋味。后来跟几个发小唠,才发现不光咱村这样,周边十里八乡的村子,差不多都有这几条“怪象”,今天就跟大伙儿掰扯掰扯,你看看你家乡占了几条。
咱小时候农村啥样?一家几口挤在小平房里,墙是土坯的,屋顶盖着瓦片,谁家要是盖个二层楼,那都是全村羡慕的对象。可现在回去看看,好家伙,村里的房子一栋比一栋气派,三层小楼带院子,外墙贴瓷砖,窗户装落地窗,门口还停着小汽车,看着比城里的别墅还阔气。
可你要是多待两天就会发现:这些漂亮房子,十有八九是“空的”。就说我堂哥,在浙江打工快二十年了,前年回来花了四十多万,把老房子推了盖了三层楼,外墙刷得雪白,客厅里摆着大沙发、大电视,可除了过年那几天,全家回来住上一周,其余时间大门都是锁着的,院子里的草都长到膝盖高了。我跟堂哥说:“你这房子盖得再好,空着多可惜?”他叹口气:“没办法,村里都这样,人家都盖,你不盖,回去都没面子;再说了,盖个房子在老家,心里也踏实,万一以后回来养老呢?”
不光我堂哥,村里好多年轻人都这样:在外地打工,攒了点钱,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盖房子,盖得比邻居家高、比邻居家好看,可盖完了也不住,就那么空着。以前村里是“有人没房住”,现在倒好,成了“有房没人住”,一排排漂亮的小楼,白天看不见冒烟,晚上看不见亮灯,只有过年那几天,才会热闹几天,过完年又恢复冷清——你说这算不算反常?
我小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地,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地里永远都是绿油油的,看不到一块荒地。可现在回去,走在田埂上,满眼都是荒草,以前种小麦、玉米的地,要么荒着,要么被人栽上了树,偶尔能看见几块种庄稼的地,也是零零散散的,都是村里的老人在种。
我二叔今年68了,家里有三亩地,以前都是种小麦和玉米,这两年实在种不动了,就把两亩地荒了,剩下一亩种点红薯、蔬菜,自己吃。我问他:“咋不把地租给别人种?”他说:“租给谁啊?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人愿意种地;就算有人租,一亩地一年就给几百块,不够折腾的。”
可有意思的是,地里荒着没人种,村里的农资店却越开越多。以前村里就一家供销社,卖化肥、农药、种子,现在倒好,从村口到村尾,开了三四家农资店,门口堆着成袋的化肥、农药,还有各种新式农具。我跟农资店的老板唠,他说:“现在种地的是少了,但种经济作物的多了,比如种果树、种大棚蔬菜的,这些人舍得花钱买好化肥、好农药;再说了,就算没人种地,逢年过节的,也有人买化肥当肥料,给家里的花花草草施肥,生意也不算差。”
你说这事儿怪不怪?以前是“人多地少,抢着种地”,现在是“地多人少,没人种地”,可卖种地的东西的店,却越来越多——这不是反常是啥?
咱农村人以前讲究“互帮互助”,谁家有事,比如娶媳妇、嫁闺女、老人过寿,村里人都去帮忙,随份子也不多,五十、一百块钱,凑个热闹,图个喜庆。可现在不一样了,随份子成了“负担”,而且金额是越来越高,花样也越来越多。
我这次回去,正好赶上邻居家办“孙子满月酒”,我爸让我随礼,我问随多少,我爸说:“最少两百,不然拿不出手。”我纳闷:“以前不都是一百吗?”我爸说:“现在都这样,你随一百,人家会说你小气;再说了,人家上次给咱随了两百,咱总不能比人家少吧?”
除了娶媳妇、嫁闺女、满月酒,现在村里还有各种“新名目”的酒:乔迁酒(盖了新房要办酒)、买车酒(买了新车要办酒)、升学酒(孩子考上大学要办酒),甚至还有人办“生日酒”(老人过六十、七十岁生日要办酒)。我发小跟我说:“去年一年,我随礼就花了快一万块,有时候一个月要赶两三场酒,工资都不够随礼的。”
更反常的是,以前随礼是“人到就行,钱多少无所谓”,现在是“钱不到不行,钱少了还不行”。有次村里有人办乔迁酒,我一个远房亲戚随了一百块,结果被人背后说:“这么大的事儿,才随一百,也太抠了。”后来那亲戚再遇到办酒的,只能硬着头皮随两百——你说这人情往来,咋就变了味呢?以前是“凑热闹、帮衬”,现在成了“比阔气、撑面子”,这不反常吗?
我小时候,村里的孩子都是爸妈带着,白天跟着爸妈下地,晚上跟着爸妈睡觉,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可现在回去看看,村里的孩子,十有八九是跟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过,年轻父母都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回不了一次家,孩子想见爸妈,只能靠视频。
我邻居家有个小孙子,今年五岁,跟着爷爷奶奶过,我去他家串门的时候,正好赶上孩子跟爸妈视频。孩子拿着手机,一开始还挺开心,跟爸妈说“我今天吃了红烧肉”“爷爷带我去村口玩了”,可说着说着,就不说话了,盯着手机里的爸妈,眼睛红红的。挂了视频,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想爸妈了,他们啥时候回来?”奶奶只能哄他:“快了,等过年就回来了。”
村里的幼儿园,每天早上送孩子的都是老人,背着书包,牵着孩子的手,慢慢往幼儿园走;下午接孩子的,也是老人,手里拿着零食,等着孩子放学。我跟幼儿园的老师聊,她说:“现在园里差不多有八十个孩子,只有十几个孩子是爸妈在身边的,其余的都是留守儿童,跟着老人过。”
你说这事儿反常不?以前是“爸妈带娃,全家团圆”,现在是“老人带娃,爸妈在外”,孩子想见爸妈一面都难,只能在视频里跟爸妈说话——这农村的娃,咋就成了“留守儿童”的主力军了呢?
以前农村的晚上,那才叫热闹:吃完晚饭,男人们搬个小板凳在村口聊天,唠唠地里的活儿,说说村里的新鲜事;女人们坐在院子里纳鞋底,或者去邻居家串门,东家长西家短地唠;孩子们在村里追着跑,吵吵闹闹的,直到天黑了才回家。
可现在回去,村里的晚上也挺“热闹”:村口的空地上,一群大妈跳着广场舞,音乐放得震天响;超市里也有人,买东西的、乘凉的,来来往往;可你要是仔细看,就会发现——这热闹是“表面的”,没了以前的“烟火气”。
我爸说:“现在晚上,没人串门了。吃完晚饭,要么在家看电视、玩手机,要么去村口看广场舞,看完了就回家睡觉,谁也不找谁唠嗑。”我跟以前的发小约着唠唠,他说:“现在都忙,白天要么在地里干活,要么在家看孩子,晚上想歇会儿,就想玩玩手机,不想再出去串门了;再说了,好些人都在外打工,村里也没多少熟人了,串门也没啥好唠的。”
以前村里的“热闹”,是“人与人之间的热闹”,是家长里短的温情;现在村里的“热闹”,是“形式上的热闹”,是广场舞的音乐,是超市的人流,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却越来越少了。你说这算不算反常?以前是“越唠越亲”,现在是“越不唠越生”,村里看着热闹,却没了以前的“人情味”。
唠了这么多农村的“反常怪象”,不是说农村变糟了,而是农村在变,变得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房子盖得漂亮,是因为村里人有钱了,想让老家有个“根”;地里荒着,是因为年轻人有了更好的出路,不想再靠种地过日子;随份子变多,是因为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更看重“面子”了;孩子跟着老人过,是因为年轻父母想多挣点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没人串门,是因为大家的生活方式变了,更习惯“独处”了。
这些“怪象”,其实都是农村发展的“缩影”,每个村子都有,只是程度不一样。你要是回老家看看,肯定也能发现这些事儿——有的村子房子空得更多,有的村子随礼更贵,有的村子留守儿童更多。
说到底,农村还是那个农村,只是我们长大了,农村也变了。这些“反常怪象”,有好有坏,但都是农村真实的样子。你家乡有没有这些事儿?占了几条?不妨跟大伙儿唠唠,看看是不是全国的农村,都差不多一个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