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窟到舞台从静默到活化 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觉醒与重生
发布时间:2025-09-29 15:58:41 浏览量:1
2005年《千手观音》亮相央视春晚。(来源于网络)
“金光再现”的千手观音造像。记者瞿波摄
舞蹈《千手观音》在大足石刻守护人荣誉时刻活动上演出。记者瞿波摄
这是一双穿越千年的手。
大足石刻宝顶山幽深的石窟中,这双手静默伸展,掌心眼目低垂,诉说着慈悲与观照。
在2004雅典残奥会、2005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它们化作二十一尊流动的雕塑,以活泼轻快又不失庄严的和谐律动,将千年石刻之美送入亿万观众的心田;
在2015年,经过八年“涅槃”般的修复,这尊历经沧桑的国宝终于金光再现,向世界宣告着中国文物保护的最高智慧;
而当时间的轮盘拨到2025年,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带来的舞蹈《千手观音》在大足石刻的苍穹之下,完成一场震撼心灵的回归演出。
这不仅仅是三个时间节点的简单串联,而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自我发现、自我修复与自我超越的壮丽史诗,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伟大征程。
二〇〇五年
静默的石刻走向世界文化自觉的惊世觉醒
2005年春晚,当《千手观音》的舞者们以精准到毫米的默契展开金色手臂的瞬间,时间仿佛凝固了。
听障舞者们用身体语言破译了千手观音形象中蕴含的密码——那种超越言语的和谐,那种需要内心极致宁静才能达到的完美统一。导演张继钢曾坦言,舞蹈《千手观音》的创作灵感正来源于千手观音造像那“收即放,放即收”的哲学意境。舞蹈不仅模仿了造像的形态,更捕捉了其灵魂:千手千眼,不是数量的炫耀,而是“只要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只要心地善良,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的博大慈悲。这一舞蹈的震撼力,源于它将一种几乎被时间尘封的美,以一种极具现代感和国际化的艺术语言重新诠释。
如果说舞蹈《千手观音》给人们带来的是震撼,让人们关注到千手观音,那么2011年横空出世的舞剧《千手观音》,就如同一座流动的桥梁,一端连接着宋代匠人的虔诚与匠心,另一端则接通了当代全球观众的审美共情。它让深藏于巴蜀山林中的石窟艺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活”了起来,“走”了出去。
2011年10月10日至12日,作为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的重点展演剧目,名导张继钢历时七年打造的超大型舞剧《千手观音》在重庆大剧院连演三场。
与舞蹈《千手观音》有着本质的不同,舞剧《千手观音》虽然同样出自张继钢之手,然而却已经从一个舞蹈变成了一部大型舞剧,不仅阵容、服装、舞美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更为其加入了丰富的情节,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在创作舞剧之前,张继钢曾到大足石刻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前实地考察,并结合五台山金阁寺精彩绝伦的千手观音,太原双林寺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最终创造出突破人们记忆、超越人们期待,全然不同的另一种视觉奇观的“千手观音”。这无疑是一次标志性的“文物活化”实践。在此之前,文物保护与利用常陷入“保”与“用”的二元对立。要么是将其束之高阁,进行严格的学术性保护,与公众生活割裂;要么是过度开发,损害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不管是舞蹈《千手观音》还是舞剧《千手观音》,都启示我们“活化”的最高境界,并非简单的物理性利用或商业性开发,而是对文物内在精神价值和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它剥离了石质文物的物质载体,萃取其艺术精髓、哲学思想和情感温度,注入当代艺术形式,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夺目的生命力。这是文化自觉的惊世一跃——我们开始真正读懂祖先留下的瑰宝价值,并自信地将其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二〇一五年
国宝的重生与守护
科技人文交织的文明自信
时光流转至2015年。
当人们的记忆还被春晚那金色光华所占据时,大足石刻的真实千手观音主尊,正经历着一场历时八载、耗资数千万的“涅槃重生”。
这项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的修复项目,其复杂性与艰巨性世所罕见。造像历经800多年风雨侵蚀,病害缠身:金箔脱落、岩体开裂、彩绘褪色……修复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一次对民族文化遗产守护意志的考验。
修复过程本身就是一曲科技与人文交织的赞歌。
文物保护工作者们秉持着“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运用了X射线探伤、三维激光扫描、微生物防治等尖端科技,如同外科手术般精准地对每一寸病害进行诊断和治疗。他们甚至对清代以来覆盖的层层金箔和重彩进行了历史层位学研究,在尊重历史叠加信息的同时,科学地选择了最能体现其鼎盛时期风貌的修复方案。
当修复完成,千手观音造像“金光再现”时,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尊更加庄严绚丽的佛像,更是一个大国对自身文明遗产的敬畏之心和守护能力。
这一工程,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信从自觉的“展示”阶段,深化为扎实的“守护”阶段。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更源于有能力将其完好无损地传承给后代的责任担当。
2015年的“亮相”,是内向的、沉静的,它不似舞台艺术那般具有瞬间的爆发力,却以其工程的浩大、技术的精密、周期的漫长,深沉地诉说着一种文明传承的定力与韧性。
它告诉我们,“文物活化”的前提是“文物活着”。没有扎实的保护,一切活化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次的修复,不仅让千手观音的物质载体得以延年益寿,更是为其精神价值的持续“活化”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我们不仅懂得如何欣赏和展示美,更掌握了让这种美永恒传承的智慧和力量。
二〇二五年
生命的礼赞与回归
文明薪火相传的当代启示
2025年9月27日晚,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邰丽华团队带来的舞蹈《千手观音》,在大足石刻守护人荣誉时刻上演出。时隔二十年,演出依旧震撼、直击心灵。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艺术表演,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一次生命力量与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
其实,邰丽华团队早在表演前几天便到大足各地采风。他们身穿演出服,在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卧佛等造像前表演,实现隔空对话。
残疾人艺术家们用他们的身体,对“千手观音”的慈悲与力量进行了独属于这个时代的诠释。他们的舞蹈,本身就是一曲关于超越局限、圆满生命的赞歌。这与千手观音所象征的“千处祈求千处应”的救渡精神高度契合。当一群不被命运眷顾的个体,通过不懈的努力和集体的协作,在千年石刻前展现出极致的美与和谐时,其所迸发出的精神力量,足以穿透历史,直抵人心。
2007年,舞蹈《千手观音》大火后,邰丽华曾到大足石刻宝顶山参观。多年以后,她带着团队再次来到大足。前后的变化让她十分有感触。邰丽华在采风后“说”(手语),“来到大足,像是回家一样。”
说到千手观音造像,邰丽华“说”(手语),“千手观音虽然只是一处造像,但是经过多年来的保护、传承、利用,现在是可以‘对话’的,是‘活生生’的石刻。我们就应该把文物最辉煌的状态展示在世人面前,而不是让蓬头垢面地展现世人眼前。”
这生动诠释了“文物活化”的又一重深意:活化,不仅是让文物“活”在当下,更是要让文物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人的生命体验产生共鸣,从而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精神世界。
舞蹈《千手观音》时隔20年回到大足演出,也标志着“文物活化”路径的进一步拓展与升华。它实现了从舞台回归本源、从艺术呈现到精神契合的飞跃。这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式、共鸣式的活化,它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人民生活,成为滋养社会发展的活水源泉。
当千手观音从静默的石窟走向活力的舞台,再从修复的脚手架回归生命的舞台,它已完成了一场伟大的文化循环。
这循环,是文明的呼吸,是自信的脉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当以千手观音的千眼观照历史与未来,以千手实干的精神,续写中华文明永续传承、光彩重生的伟大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