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张志敏:国际舞台上的危险转向

发布时间:2025-09-29 19:30:00  浏览量:1

张志敏|国际舞台上的危险转向:内塔尼亚胡与泽连斯基的对华策略及其深层逻辑

内塔尼亚胡政府为何要铤而走险?

近期,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一系列对华言论与行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两位于地区冲突中扮演关键角色的领导人,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对华强硬的姿态,其背后的动机与策略值得深入剖析。更为值得警惕的是,他们的行为模式与思想倾向,正显现出某种极端化的特征,令人联想起历史上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纳粹主义。本文将从具体事件入手,分析其言行,并探讨其背后所反映的国际政治思潮变迁。

一、 内塔尼亚胡的癫狂:为何将矛头指向中国?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近期的行为,被许多观察家形容为“政治生命的疯狂延续”。其领导下的以色列政府,在巴以冲突等问题上采取愈发强硬的立场,不仅激化了地区矛盾,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矛头也开始指向远在东亚的中国。

在近期的联合国大会上,内塔尼亚胡公开指责中国“试图孤立以色列”,甚至发出威胁要“以自己的方式惩治中国”。这种近乎歇斯底里的指控,与事实完全相悖。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明确且公正,始终呼吁停火止战、保护平民,推动“两国方案”全面公正持久解决。将中国塑造为“对手”,无疑是内塔尼亚胡转移国内视线、巩固右翼基本盘的策略之一。

与此同时,以色列在涉台问题上的小动作不断。以色列未来党议员托波洛夫斯基在短时间内两次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并发表错误言论,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和中以建交公报精神。更有报道指出,台军已获得以色列相关高科技武器技术的帮助。这一系列行为,绝非孤立事件,而是经过精心算计的挑衅。

1、战略焦虑与转移矛盾: 以色列因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强硬政策,特别是被联合国相关机构认定涉及“种族灭绝”风险后,在国际社会面临空前孤立和道德压力。内塔尼亚胡政府急需寻找一个外部“敌人”,以凝聚国内支持,转移对其内部治理不力及司法改革争议的批评。中国作为迅速崛起的全球性大国,且与阿拉伯世界关系良好,自然成为其转嫁矛盾的目标。他们试图通过将中国塑造为“威胁”,来为其自身的极端政策辩护。

2、阻挠中国担当大国角色: 一个在国际事务中秉持公道、积极劝和促谈的中国,是阿拉伯世界可以倚重的重要力量。这无疑会削弱以色列在地区博弈中的优势。因此,内塔尼亚胡政府意图通过激化与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将中国的担当与核心利益捆绑,逼迫中国在支持阿拉伯世界(符合国际道义)与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台湾问题)之间做出艰难选择,以此牵制中国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提升,破坏中国促和者的形象。

3、政治生命的豪赌: 内塔尼亚胡面临国内严峻的政治挑战和司法诉讼,其政治生涯岌岌可危。极端民族主义和对外强硬,是其维系政治生存的最后王牌。这种“不择手段”的生存策略,使其行为模式愈发偏离常轨,显现出为达目的不惜破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危险倾向。这种为了一己政治私利,不惜破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甚至企图绑架他国核心利益的行为,与历史上某些极端政权的逻辑如出一辙。曾经深受纳粹迫害的犹太民族建立的国度,其领导层如今却展现出令人不安的极端化、非理性化特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讽刺与悲剧。

二、泽连斯基的误判:为何从潜在伙伴走向对立面?

无独有偶,在欧洲,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走上了一条对华强硬的路线。在俄乌冲突陷入僵局之际,泽连斯基并未寻求与中国这一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深化合作,以推动和平进程,反而在多个国际场合公开指责、施压中国。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上,泽连斯基多次点名中国,声称“中国如今完全掌握着俄罗斯的命运”,“没有中国,俄总统普京治下的俄罗斯一无是处”,并批评中国“保持沉默、置身事外”。

在联合国安理会,他更进一步,宣称俄罗斯的战争机器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中国是俄罗斯的“命根子”,甚至暗示中国“没有尽到责任”,呼吁中国“迫使俄罗斯停火”,并要求联合国审议制裁与俄保持正常贸易的国家。

这一系列言论的背后,是泽连斯基战略上的严重误判:

1、放弃平衡,倒向极端: 在大国博弈中,处于夹缝中的国家通常需要运用智慧,寻求平衡,以维护自身利益。乌克兰原本有机会借助中国等国家的力量,在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寻求一种更有利于和平与自身安全的解决方案。然而,泽连斯基政府选择了完全倒向美西方,并配合其叙事,试图将中国逼到墙角。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使其失去了作为冲突一方本应保留的战略回旋余地。

2、企图绑架中国,破坏中俄正常关系: 泽连斯基言论的核心目的,是企图通过舆论和政治压力,离间中俄关系。他深知,中俄之间健康的经贸合作关系是俄罗斯能够顶住西方极限制裁的关键支撑。中俄贸易为俄罗斯提供了从工业制成品到民用消费品的广泛物资,也使得中国能获得稳定的能源和农产品供应。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切断这种联系,等同于要彻底扼杀俄罗斯经济,将其推向绝境。这种策略不仅歹毒,而且极其危险,因为它可能迫使俄罗斯在生存危机下做出更极端的反应。

3、无视中国中立立场,恩将仇报: 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立场是清晰且一贯的——始终站在和平一边,致力于劝和促谈。中国没有向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其与俄罗斯的正常贸易往来是基于联合国宪章框架下的主权国家权利。正如中国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曾明确指出的,如果中国选择介入军事援助,战场态势绝非今日局面。泽连斯基无视中国的克制与中立,反而将中国视为“帮凶”,这种指责毫无道理,近乎于一种“我不好过,谁也别想好过”的极端情绪宣泄。

泽连斯基的这种行为,看似是配合西方战略的“高明”之举,实则是将其国家和人民带向更深的深渊。他不仅彻底得罪了俄罗斯,现在又试图挑衅中国这个拥有完全实力且一直保持克制的世界大国。这种同时与两个大国走向对立的策略,绝非一个理性政治家应有的选择,只能被认为是其思想极端化、策略纳粹化的体现。回想冲突根源,若非其一意孤行执意加入北约,完全配合美国前总统拜登的战略,这场悲剧或可避免。如今,在局势不利时,又企图将中国拉下水,其思维之跳跃与决策之轻率,令人震惊。

三、“纳粹化”思潮的阴影:历史是否会重演?

我们将内塔尼亚胡和泽连斯基的当前行为与“纳粹化”相联系,并非简单的历史类比或情绪化指责,而是基于对其行为逻辑和思想特征的观察。

“纳粹主义”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为了所谓“国家”或“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往往是虚构的、被夸大的威胁),不惜采取一切极端手段,无视国际规则、道义底线,将特定对象(如历史上的犹太人,今日则可能是巴勒斯坦人、俄罗斯人,甚至是中国)妖魔化、敌人化,并试图通过非常规的、激进的甚至毁灭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思维是零和的、对抗的、非此即彼的。

无论是内塔尼亚胡为了政治生存而疯狂挑衅中国,破坏一中原则;还是泽连斯基在陷入战争泥潭后,企图通过绑架中俄关系来寻找出路,他们都展现出一种“赌徒”心态和极端化倾向。他们不再遵循常规的国际政治逻辑和生存法则,而是试图通过制造更大的危机、绑定更多的利益方,来破解自身的困局。这种玩法,极大地增加了战略误判和冲突升级的风险。

更为深远的是,这种极端化思潮并非孤例。我们观察到,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西方社会,一种类似二战前“大萧条”时期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经济困境、社会撕裂、身份政治危机、地缘政治冲突叠加,催生了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新纳粹思想的回潮。更可怕的是,现在的这场危机超过了当年的大萧条。

在欧洲, 极右翼政党在多个国家影响力上升,排外、反移民、疑欧情绪高涨。在俄乌冲突中,欧洲部分政客和媒体表现出的非理性对俄仇恨与制裁狂热,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思潮的体现。他们如同鲁迅笔下的“奴才”,有时甘于受域外大国驱使,对真正可能帮助其实现战略自主的力量反而心存芥蒂。

在美国, 政治极化和社会对立空前严重。前总统特朗普的再次上台及其政策,正是美国社会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他近期签署总统令,将左翼激进组织“反法西斯主义运动”列为恐怖组织,这一举动本身就在国内引发了关于“法西斯主义”定义的巨大争议,凸显了社会价值观的严重对立。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对华贸易战、科技封锁,以及其“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都带有强烈的对抗性色彩。

当今世界的整体危机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然而,与那时不同的是,如今存在着“核平衡”这一终极制约因素。核武器的存在使得大国间不敢轻启全面战端,但这也使得积压的矛盾无法通过传统的战争形式彻底释放,反而在内部不断发酵、升级,从而催生出这种新时代的、“穿着西装”的纳粹主义思潮——它不一定表现为集中营和种族清洗,但同样表现为极端的国家利己主义、对国际规则的无视、对道义底线的突破以及对对抗与零和博弈的迷恋。

内塔尼亚胡、泽连斯基,乃至特朗普的某些言行,正是这股思潮在政治领导人层面的集中体现。他们正在合力摇晃着那个装着核恶魔的“潘多拉魔盒”,让人类比冷战结束后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核战争的边缘。泽连斯基联合美西方试图将俄罗斯逼入绝境的策略,恰恰忽略了俄罗斯作为一个核大国,在生存受到根本威胁时可能做出的反应。届时,将没有赢家。

四、中国的定力与世界的希望

面对这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应对展现了悠久文明积淀下的智慧与定力。

其一,坚守原则,保持中立。 在乌克兰危机中,中国顶住压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未像西方那样军援乌克兰,也未因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而直接介入冲突。中国始终强调冲突的复杂历史经纬,呼吁各方正视彼此合理安全关切,为和平对话创造条件。这种不选边站队的立场,虽然受到各方压力,但恰恰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

其二,聚焦发展,保持开放。 中国深知发展是硬道理。尽管面临美西方的科技封锁和贸易打压,中国依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这使得中国在与美西方的经贸博弈中拥有强大的反制能力和韧性。特朗普时期对华加征关税的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难以为继,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产业链深度互嵌,使得“脱钩断链”代价高昂。

其三,秉持“和合”文化,反对极端。 中华文化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和为贵”,追求的是和谐、平衡与共生。这种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倾向于劝和促谈、包容互鉴,而非煽风点火、拉帮结派。即使在面对极端压力和挑衅时,中国也努力保持理性克制,寻求以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这与西方文明中基于个人主义、崇尚竞争与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均在欧洲,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极端思维失控的恶果。

当前,美西方一些势力企图利用其在舆论、金融和科技领域的传统优势,迫使中国在俄乌冲突等问题上就范,甚至幻想以此压垮俄罗斯,并阻滞中国发展。然而,他们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中国领导层的战略定力。中国庞大的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不断增长的科技实力,使得中国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一旦美西方在“去风险”的幌子下与中国“脱钩”到一定程度,反而可能加速其自身通胀和产业空心化,促使中国在关键领域实现更大程度的自主可控,如同“过了楚河的卒子”,再无退路,只能向前,最终冲破各种封锁与岛链。

结语

内塔尼亚胡与泽连斯基的对华强硬姿态,是其国内政治与国际战略困境下的产物,更是在全球性危机背景下极端思潮抬头的具体表现。他们的行为不仅无助于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反而正在将世界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历史告诉我们,极端主义、纳粹主义的道路只会带来毁灭。当今世界,各国利益深度交融,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解决复杂全球性问题的唯一正道,是坚持多边主义、对话合作,是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中国,作为拥有古老智慧与强大实力的和平力量,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抑制极端思潮蔓延的关键平衡器。面对风云变幻,中国将继续以自身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为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信心与希望。邪终不能压正,秉持公道与和平理念的“东风”,终将压倒鼓吹对抗与零和的“西风”。世界的未来,在于合作而非对抗,在于包容而非极端,这是历史的潮流,也是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