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21对话|每日互动董事长方毅:实体经济与AI共创共舞

发布时间:2025-09-29 22:03:00  浏览量: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实习生蒋瑛芙 杭州报道

十年前,我国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十年后,我们提出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概念的迭代,更是数字化进程的深化与拓展。

在杭州,人工智能正在寻找多个可落地的应用场景。例如,杭州城市大脑在全国政务信创环境中率先部署并应用DeepSeek-R1等前沿模型,通过垂域训练赋能城市治理,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杭州范式”。(每日互动董事长兼总经理方毅在参加2025金球对话 IAEE Predict,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无论是要实现乘数效应还是加法效应,‘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关键都在于共创。”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每日互动董事长兼总经理方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强调,新时代需要的是跨产业、跨领域的协作,是数据、知识、需求和技术的深度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加速渗透、迈向深度应用新阶段,人才体系结构面临着适应性调整的新挑战。既要匹配AI技术落地所需的复合型能力,也需弥合传统岗位与智能场景之间的技能空白。为此,浙江省于2024年首次推出科技型企业家推荐计划,在省级层面制定选育方案,旨在培养一批懂科学、有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创业者。

技术革新的浪潮推动产业不断向前。在方毅看来,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如何让技术更好地各行各业赋能、如何与新技术共处,始终是每一次技术变革下必须要回答的重要命题。

打破“一亩三分地”

《21世纪》:十年前,我国提出“互联网+”,如今提出“人工智能+”,二者有何异同?人工智能走入千家万户、千行百业带来的智能经济突出特点是怎样的?

方毅: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无论是乘数效应还是加法效应,都离不开我们最近一直在探讨的“共创”。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访时强调的“Co-Create”概念非常重要,即不能将自己割裂在产业或领域内,不能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否则很难产生化学反应,需要将各类数据、知识和需求与技术融通。

因此,浙江省也在打造科学型企业家,这一点至关重要,真正实现推动产业发展需要切实的行动力。

《21世纪》:杭州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你认为杭州应如何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在“人工智能+”中找到精准方向和突破点?

方毅:我会更专注于思考实体经济。比如杭州与杭嘉湖地区的协同、与宁波的“双城记”、与温州的联动。杭州拥有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是很多创新的萌发地、首创地,而宁波、温州等城市可成为最佳实践地。这一模式从长三角扩展到全国乃至全球,潜力巨大。

最近我刚从俄罗斯回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场景。人们会说询问ChatGPT、DeepSeek,但是大多都停留在提问并获得回答的阶段。所以从技术功能到产业落地,仍有广阔空间需要探索。

浙商已走在前列,我每天都要解答众多浙商朋友的个性化垂直化的需求,这是积极的现象。但需注意,当前人工智能相当于互联网发展的1997、1998年。当时人们用电脑拨号上网,还只会用邮箱,而未来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比尔·盖茨发布PC时,曾被主持人问及它与收音机、杂志有何区别。即便像他这样富有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描述其独特价值,似乎其他媒介都能替代。如今再看这段对话,会发现主持人的问题显得可笑,因为答案已成为常识。

当下,人们已被互联网普及所教育过,对AI的想象力过早被打开。但是,最终实现产业的落地仍需5到10年,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为AI嵌入“端粒”

《21世纪》:你刚刚提到做科学家型的企业家,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学习,人类的好奇心如何与AI相互促进?

方毅:我最近常提到人工智能,其实更好的翻译是“人造智能”,与人造智能相对的是“神造智能”。在西方语境中,神创造了人类及所有智慧生物。而人工智能的研究手段本质上是类人和拟人,即从人类身上提取精华,总结为数学模型和算法;而与此同时,人类也应从人工智能中反哺,将其优势能力总结并在人类自身放大。

比如MHA(Multi-Head Attention,多注意力模型)的核心启示是,在实践中不应平均分配注意力、把所有东西的轻松环境摆成一样,而应有若干个关注点。MoE(专家模型)也是如此。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正是借鉴了这种思路。

此外,强化学习的自进化机制尤为重要。最近《Nature》封面刊登的Deep Seek核心论文,重点探讨了强化学习如何实现“自我教学”,即通过自主刷题迭代,而非依赖人类逐题指导。

《21世纪》:你觉得我们该如何与AI共处?

方毅:最近关于人与机器人的共处关系我也思考了很多。大家知道宇树机器人已被改造得“怎么踹都不会倒”,我想说“这段视频可千万不能被AI记录,否则未来可能报复人类”。这虽然是段子,但也引出我们的忧虑:当AI智商和行动力都超越人类后,如何共处就成了跨界命题。

我们不妨类比生物细胞分裂:DNA两端有端粒,就像鞋带两端的保护套,每次分裂后端粒会缩短一截,而这正是构成了衰老与死亡的基础。我认为必须给人工智能也嵌入类似端粒,每个模型版本在处理一定量token后就应衰竭,等待下一代迭代。生命体的有限性其实是自然界最精妙的设计,人工智能也应该被赋予类似的生命周期限制,这碗孟婆汤一定要让它喝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