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韵飞天,艺通无间——敦煌舞的创新发展与国际传播论坛在甘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30 09:00:14 浏览量:2
9月21日,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国舞蹈家协会 、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敦煌舞的创新发展与国际传播论坛”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舞蹈界专家学者围绕“敦煌舞”这一承载千年丝路文明的舞蹈艺术形态,共商传承创新之策,共绘国际传播蓝图。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永军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敦煌舞作为中华文化符号和文明互鉴成果的独特价值,他强调舞蹈工作者要秉持“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的原则,推动敦煌舞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艺术桥梁,并期待未来能涌现更多展现敦煌文化魅力的精品力作。甘肃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何伟也在致辞中表示,甘肃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深挖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用舞蹈讲好中国故事,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文明力量。本次论坛由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夏小虎主持。
主旨演讲环节汇聚了业内专家学者的深度思考,为敦煌舞的当代发展与国际传播提供了多元视角与专业洞见。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央芭蕾舞团原团长冯英以《中国芭蕾艺术如何诠释敦煌精神之“交融之美”》为题,结合芭蕾舞剧《敦煌》的创作实践,分享了以芭蕾艺术语汇展现敦煌文化 “交融” 内核的经验,为敦煌舞探索国际化表达路径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范例。国家大剧院艺术专家委员会顾问于平则紧扣 2025 版《丝路花雨》创排工作,提出需重点构建“敦煌舞身韵课”与“动作分析课”两大核心课程,通过推动敦煌舞高等教育的体系化、学科化建设,进一步夯实其理论根基、提升艺术表现力。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欧建平系统梳理了敦煌舞的发展历程与阶段性成果,并围绕国际传播路径提出深化跨文化研究、借鉴成功经验、加强创作人才培养等5点建议,助力敦煌舞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舞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富学则以《莫高窟第 465 窟壁画舞蹈图及其时代》为个案展开研究,考证该窟壁画舞姿与古印度、藏传佛教乐舞的源流关系,并重点探讨其高难度动作与元代宫廷乐舞《十六天魔舞》的关联,为敦煌舞的历史溯源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央芭蕾舞团原团长冯英
国家大剧院艺术专家委员会顾问、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于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导欧建平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富学
圆桌对话由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主任、《舞蹈》杂志副主编张萍主持,座谈嘉宾围绕“‘一带一路’语境下的丝路舞姿交融历史密码与当代转化”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从实践层面分享创作经验、碰撞思想火花。2025版《丝路花雨》总导演赵小刚重点阐述了其在创作中秉持的“先传承后创新”理念,强调对经典舞段的复原与“立圆”动律的运用。青年舞蹈家胡玉婷则从表演角度视角出发,分享如何突破对敦煌舞形态的简单模仿,通过注入情感与文化理解,赋予舞姿生命力。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胡淮北聚焦学科建设,提出敦煌舞需构建自身的“身韵”体系,唯有夯实理论与技法根基,才能为学科长远发展筑牢基础。夏小虎秘书长在对谈中着重强调创作与传播协同的重要性,呼吁敦煌舞创作既要注重艺术融合的广度与文化内涵的深度,也要主动探索新媒体传播途径,让这门艺术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值得一提的是,在主旨演讲与圆桌对话期间,两场艺术活动为学术探讨提供了生动注脚:青年舞蹈家、“神笔张”扮演者沈徐斌带来独舞《北魏飞天壁画印象》,以灵动舞姿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从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艺术,再现千年艺术精髓,而场内同步展出的“凝望敦煌 跨越千年——敦煌乐舞专题展”,则通过丰富的文物、图像与文献资料,清晰梳理出敦煌乐舞的历史脉络与演变轨迹,让参会者在学术交流之余,直观感受敦煌乐舞的深厚文化底蕴。
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登渤在总结中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的成果,他强调,敦煌舞的发展不能止步于对传统形态的复刻,更需深化其文化内核表达,同时积极汲取其他姊妹艺术的养分,唯有如此,这门古老艺术才能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独特光彩。
这场聚焦敦煌舞创新与传播的盛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关于传统艺术传承发展的探索永无止境。作为从千年历史深处走来的艺术样式,敦煌舞必将以“传承”为根基、以“创新”为羽翼,飞向更广阔的世界艺术舞台,为推动中外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谱写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