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人元:谈谈戏剧评论的学术性要求
发布时间:2025-09-30 09:46:59 浏览量:2
作者:汪人元
这次改进戏剧评论工作的专题座谈会以“有真知、讲真话”为标题,非常好。我的理解是,这也正是本次会议研讨、座谈的核心主题。对于戏剧评论而言,“有真知”是讲评论内容、“讲真话”是讲评论态度,一关乎艺、一关乎德,这也恰是戏剧评论者的德艺双馨所应有的理想状态。对此,我略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举办期间,“有真知·讲真话——改进戏剧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在杭州召开。(图片源于中国文艺评论公众号)
关于评论态度,我历来信奉“二真”原则,即认真和真诚。认真是要花功夫深入到艺术以及对它的评论工作中去,不草率、不敷衍、甚至不匆忙,对人对己都负责任;真诚就是要面对艺术和艺术家说真话,以真话来传递自己的真情、真感、真知、真见,并体现出对艺术事业发展真诚的善意。这应该是做好评论工作在态度上的基本要求。
然而,仅有态度是不够的,能够对艺术发生良好影响的评论,其评论内容的本身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学术品格。
汪人元《戏曲音乐论探》封面。(图片源于豆瓣)
张庚先生对艺术评论有极高的学术要求与评价,他认为,在艺术研究工作系列的资料、志书集成、史、论、评论这五个方面之中,评论是最高层次的学术工作。因为资料是研究工作的依据与根基,志书集成是对资料整理、研究之后条理化的编辑,史是深入研究资料后对艺术发展轨迹的探寻,论是对资料高度综合、深入分析、去表象而求根本地对艺术规律的寻求,而评论,则是要运用基本规律去解决文艺中的实际问题。好的文艺评论会深刻影响文艺发展,所以他认为评论是最高级的。
那么,如何理解这种最高级的评论工作呢?又如何在评论中真正做到能让艺术界公认的“有真知”?我以为评论工作需要有如下四个学术性要求。
1、原创性
这当然不是指不抄袭,而是要追求不因袭的、独特的创造性。所有的个体生命都应该是独特的,不只是要珍惜艺术感知、审美判断的独特性,更要建设自身的学术思考、知识结构、表达方式的独特性,丧失这种独特性,就会人云亦云,就失去了价值。这里面,尤其是对艺术的感知力和判断力格外可贵。说唯有你能说出的真知,努力写别人写不出的评论,以充分体现评论的原创性,这才是评论的根本价值。
2、体系性
这是保证评论质量的基本要求。这既表现在对艺术本身完整的认知,也表现在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比如常见现在的戏曲评论多谈剧本文学、思想主题,而对表演、导演只能说几句空泛话语,对音乐、舞美则基本无从置喙,正说明评论者在艺术修养、知识体系上存在短板:他们既缺乏对高度综合的戏剧艺术的完整认知,也缺乏自身理论上的完整结构。
国家一级舞美设计、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主任金卅老师分享的龙江剧《萧红》景观塔部分的舞美设计。(图片源于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设计)
3、现实性
这是对戏剧评论具备现实针对性的要求。这需要作者对当下戏剧现状有较为全面和充分的观察,甚至包括对当下戏剧及其艺术生存环境的了解,当然,也还要尽可能对艺术创作者有所认知,唯其如此,评论发生的效应便会极具针对性,发挥出相对充分的功能。甚至会有超出对一般个体艺术评价的、更为普遍的现实意义。
4、历史感
这是要求作者对艺术发展历史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在艺术发展的逻辑中去看个别现象的价值,而绝非是见山说山。张庚先生把评论看作是艺术研究中最高层次的工作,也有这个原因。评论要对戏剧现实说话,以学术思维直接指向并影响现实,它要求我们一定不可以就事论事,更不能坐井观天,那样虽然也能真切地看到一片天空,但看不到整体。失去了历史的坐标,审美判断会缺乏应有的纵深感。优秀的评论工作,需要纵观一切,知历史、察现实,精专业、通综合,能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作品、艺术家的贡献,看其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同时能关注时代的创作思潮,对具有引领观念、更新艺术的代表性作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封面。(图片来自豆瓣)
建立于上述四个特点的学术背景、具有上述学术品格的专业评论工作,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也应该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它不仅会将专业评论工作与一般的观后感或某些网络酷评清晰地区别开来,更有助于我们获得关于戏剧评论的、真正令人信服的真知,而且这样的评论也许会更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至于专业评论工作者应有的文字功力,能对艺术界与普通观众都发生影响的通晓而深刻的表达,融学术理性与审美感性为一体的评论品质等,均为不言而喻的基本素质,不在论中。
当前我们提出要改进戏剧评论,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戏剧评论,而是在于缺乏真正的、优秀的、能够深刻影响事业发展的戏剧评论。为此,我们所有的评论工作者都应该在出色的综合素养上狠下功夫,努力做“有真知、讲真话”、德艺双馨的评论者。(汪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