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舞台”让“普法资源”变“教育资源”
发布时间:2025-09-30 11:29:47 浏览量:2
一场法治舞台剧,多地巡回演绎,上万名师生共同见证——蒙自法院原创舞台剧《“廌”青春》以艺术为桥,通过精心的前期筹划、系统的中期准备和沉浸式的舞台呈现,将严肃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青春故事,让普法宣传从“单向输出”走向“双向共鸣”,实现了从“资源沉淀”到“教育浸润”的深刻转变。
精耕于“前”:
从“法言法语”到“青春共鸣”
如何让冰冷的案例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必然源于真实、深刻的“普法资源”。创作伊始,“蒙法‘廌剧社’”整合内外力,组建“法官+青年干警+艺术指导”创作团队,扎根于蒙自法院审理的大量涉未成年人真实案例,聚焦校园欺凌、网络诈骗、毒品诱惑等青少年成长中最常见、最棘手的现实风险,摒弃“大而全”的法条罗列,而是从“小而精”的痛点切入,确保剧本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同频共振。通过一次次研讨,将生硬的法律事实转化为丰满的人物特征和跌宕的戏剧冲突,让法律精神融入故事。同时,剧本始终坚持“教育为先”的原则,不为追求戏剧效果而夸大黑暗,而是在直面问题的同时,着重刻画法治的教育力量、人性的善良光辉和成长的希望所在,以传递正确价值导向。
绽放于“台”:
从“沉浸体验”到“流动风景”
一出好戏,不止于剧本,舞台呈现是最终的考场。通过打造极致的沉浸式体验,完成普法资源向教育落地的“临门一脚”。经过为期一个半月的认真排练,渲染气氛的灯光、恰到好处的音乐、烂熟于心的台词……演员们用真挚的表演,将角色的挣扎、痛苦、迷茫与希望刻画得淋漓尽致,当台下上千名师生为角色的命运揪心,因正义得到伸张而鼓掌时,才真正做到了让法律的力量直击人心。而这种沉浸式体验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我绝不会成为施暴者,也绝不忍气吞声。”当法治认同和行动自觉由内而生,才标志着普法资源向教育资源转换并完成了最有效的吸收。此外,《“廌”青春》并未止步于首演剧场,而是主动走进校园体育馆、礼堂,甚至跨县市流动演出,让“舞台随需而动”,让法治教育不再受限于场地,真正“流动”起来,成为可抵达、可感知的校园风景。
汇聚于“合”:
从“普法宣传”到“教育常态”
一场演出,让法治种子深植心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能真正形成合力,关键在于将专业的法治资源,通过有效的协同机制,无缝对接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日常之中,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普法效果。《“廌”青春》的成功上演,生动展现了一场由政法系统、教育部门、学校与家庭共同完成的“法治协作课”。它以舞台为纽带,有效串联起“利剑护蕾·清源”专项行动的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司法精准供给、学校深度消化、家庭自然延伸”的联动模式。随着演出从普通中学走向职业院校、从蒙自延伸至周边县市,普法资源逐步转化为常态化的教育力量。师生在观演中产生深刻共鸣,实现从“观看剧情”到“践行法治”的意识提升。蒙自法院也借此探索出“案例资源—艺术作品—教育实践”的有效转化路径,持续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形成保护合力。演出一次、影响一片、联动一方,这一模式为未成年人保护注入了可持续的法治动能。
《“廌” 青春》的巡演证明,当普法资源以艺术化、精准化的方式落地,就能焕发教育活力,真正转化为守护青春的教育力量。未来,蒙自法院将继续以创新为笔,通过更多“流动的舞台”让法治的种子在更多心灵扎根,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撑起清朗晴空。
来源:红河政法
责任编辑:字亚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