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媒体连线】舞水河畔的司法守护者——芷江检察创新构建“检警一体”履职模式

发布时间:2025-09-30 11:32:01  浏览量:2

司法警察,是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维护检察工作秩序、保障检察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使命。

202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明确司法警察可承担案件办理中的检察辅助事务。

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一支仅由6人组成的司法警察队伍率先“跨界”,尝试从传统的办案区“站岗人”扩充为公益诉讼一线的多种角色。4年来,他们的足迹印在了舞水河畔的每一个角落。

补位补台的“后援队”——守护“粮”田美景 助力乡村振兴

“‘两反转隶’之后,司法警察以前的九项职能好像都不怎么适用了,那我们的工作要如何开展?”这是一直盘桓在司法警察李建纯心头的忧虑。

现实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在“案多人少”的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正在成为检察官不可或缺的“后援力量”。

“2023年,我们第二检察部共办理案件260起,但只有两名员额检察官挑大梁,压力非常大。”芷江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李旭瑞坦言,“关键时刻,我们的司法警察主动站到了协助办案的第一线。”

罗旧镇基本农田种植草皮案是司法警察协助办案的有益尝试。该镇位于湘黔铁路沿线,全镇共有耕地面积2.3万余亩,是芷江粮食、水稻制种基地和优质稻生产基地。由于种植草皮成本低、效益高,还能吸纳部分劳动力。前些年,该镇一些村民小组陆续将耕地流转给园林公司,用于草皮和绿化苗木种植。

基本农田非农化,引起了检察机关的注意。

2023年夏,芷江已经连续多日“高烧”不退,顶着烈日,李建纯与同事们携带执法记录仪、无人机等设备率先开展线索摸排、调查取证、证据固定等辅助工作。

“涉案面积大、阻力更大。”谈及办案经过,李建纯有些苦笑,“有时候刚一进村,就被二三十个村民围住。”但他们没有退缩,通过持续释法说理,最终成功收集并固定关键证据,查明当地共计240亩耕地用于种植草皮及园林绿化树苗,其中85.99亩基本农田用于种植草皮。随后,检察机关推动当地开展整改落实,有序退种。

退种并不是终点。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损坏问题,芷江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协同水利部门相关专家到现场查勘水源地及水渠状况,并依托执法记录仪取得的现场影像资料,配合形成调研报告,最终向属地政府争取到专项资金修缮维护毁损水利设施及复耕复垦。

院小、案多、人少,面对现实困境,芷江司法警察主动补位,运用无人机、执法记录仪等设备,高效完成线索摸排、调查取证等辅助事务,显著缩短办案周期,提升取证质量,有效缓解检察官压力,切实提高了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效率。因表现突出,李建纯参与的公益诉讼团队在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怀化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优秀团队。

今年8月,李建纯再次回访罗旧镇。无人机回传的实时画面里,连片水稻如绿毯般铺展,新修的水渠纵横交错,禾苗在新建成的提水泵站灌溉下长势喜人——曾经草皮与碎石遍布的田地,已重焕生机。

勘验一线的“记录者”——守护抗战历史文物 捍卫和平荣光

2025年3月,春雨淅沥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更显肃穆。第二检察部主任李旭瑞与司法警察李建纯、刘坚一行,走进纪念馆二楼那间300平方米的临时库房。

空气里混杂着旧纸张与铁锈的气息,成堆的文物静静躺在简易陈列架和塑料收纳盒中——钢盔、步枪、书信、作战服,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正因保存条件的简陋而悄然“受伤”。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巡查,而是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开展沅水流域文物保护专项行动中的关键一环。行动覆盖全县多个国家级文保单位,案情复杂、专业性强、任务艰巨,尤其考验检察人员的取证能力和工作效率。

“以往这类现场勘验多由检察官主导完成,但大批量、多门类的文物证据固定非常考验专业能力。”李旭瑞想到了院内的司法警察。

“他们都有专业警务设备和扎实的警务技能,他们参与调查取证,我放心。”李旭瑞说。这一次,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率先尝试由司法警察直接负责勘验流程与笔录制作。

在受降纪念馆临时库房中,李建纯与刘坚严格依照勘验程序,操作执法记录仪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对文物分类混乱、纸质霉变、金属锈蚀等状况进行多角度拍摄和文字记录,精准标注位置、数量与受损细节。他们仅用1个小时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大半天的证据固定工作,制作出条理清晰、要素齐全的现场勘验笔录,并第一时间录入电子办案系统。

“司法警察参与勘验不是简单‘搭把手’,而是作为专业取证人融入案件核心环节。”李旭瑞评价道,“他们规范、高效、细致的工作,极大缓解了检察官的办案压力,尤其在这种专项行动任务重、点位多、时效要求高的背景下,作用非常突出。”

此次专项行动中,李建纯和刘坚先后参与了对受降纪念馆、天后宫、文庙等多处文保单位的现场勘验,协助完成笔录制作3份,全程合法规范。勘验的同时,他们还邀请了相关文物专家前往现场对文物受损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修复建议。

目前,基于扎实的现场勘验证据,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已成功督促芷江文旅广体局落实整改,受降纪念馆新建专业库房已于7月完工,4000余件珍贵文物正逐步迁入恒温恒湿、分类保存的“新家”。

定分止争的“沟通员”——守护文庙历史印记 赓续文明薪火

芷江文庙隐于城区一隅,高脊飞檐下,木质建筑古拙厚重。庙门之外,几个外地游客正仰头小声认读门柱两侧的对联。因保护缺位,这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文庙曾一度被用作商业用途,如今终于恢复了它本该有的宁静。

大成殿前,司法警察刘坚和芷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站在一起,不再是当初“对峙”的场面,而是如同老友般交谈。

“最开始他们不理解,觉得我们是在‘找麻烦’。”刘坚回忆道,“但证据和法律摆在那里,我们更要做好沟通和释法说理。”

2022年初,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就文庙违规出租问题向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出检察建议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让相关部门主动配合整改,让涉事企业心服口服地搬离?

“我们不是简单下发文书了事,而是要当好‘沟通的桥梁’。”刘坚说。首次接触时,该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难以理解:“租赁也是对文物的一种利用行为,并且还解决了财政支出的问题,怎么就不行?”

司法警察没有硬性反驳,而是换了一种方式。他们带着文物保护法相关宣传资料和搜集到的消防安全隐患证据,从文庙的建筑价值讲到民族的文化根脉,从法律底线讲到社会责任,并耐心倾听对方实际困难。

“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是好事,但放在国家级文保单位内,一旦发生火灾或者结构损坏,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被法警们真诚的态度所打动,相关部门的态度逐渐转变,从抵触到理解,最终主动配合。

最终,不到一周内,涉事企业全部搬离,文庙恢复原状。非遗中心也得以在县委支持下申请专项经费,聘请专人看管,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法治的真正力量,不仅在于认定对错,更在于让人心服口服。”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主任胡瀚方深有感触地说,“所以司法警察既可以是法律的捍卫者,也可以是政策的宣讲员、矛盾的化解者。”

故事到此还未结束。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队伍已累计出警519人次,协助公益诉讼案件27件,参与职务犯罪侦查23次,真正成为检察官的“左膀右臂”。

从公益诉讼调查到文物勘验保护,从职务犯罪初查到公开听证维序,这支6人法警队伍以扎实行动诠释着“检警一体”的深度效能。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警务,而是全方位融入检察履职脉络,在舞水河畔默默书写着新时代司法警察的担当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