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诗词话中秋

发布时间:2025-09-30 12:03:18  浏览量:1

Mid-Autumn

Festival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风露清,月华明,又是一年中秋时。中秋节,又称“仲秋节”“追月节”“团圆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中秋节是蕴含家国情怀的重要文化符号。

无论是“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自然之美,还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或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气概都让我们心驰神往。中秋之际,图图邀您以诗词为媒,共赏中秋月~

《中秋》

唐·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赏析:月挂中天,夜色轻寒,清光皎皎,人盼团圆。中秋月圆,已经成为人们表达相思的一种寄托。诗人用“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表达了对中秋之夜月亮的重视。如果这一夜没有圆满的月亮,那么今年的秋天就被视为虚度了。月亮代表了团圆、完整和美好,本诗展现了晚唐时期人们对中秋节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同时也表达词人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诗人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赏析:一首经典的中秋望月诗,其中这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更是点睛之笔。“冷露”二字,明秋夜之凉,秋露无声无息将桂花淋湿,又使夜晚显得更加孤寂,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秋节传统习俗

01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02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免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03

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

04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05

舞火龙

舞火龙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蜓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花好月圆 · 人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