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秦腔“小生泰斗”陈妙华的舞台辉煌与幕后沧桑

发布时间:2025-09-30 21:07:14  浏览量:1

今天我想聊一位把秦腔小生演活了的艺术家,她就是被称作 “小生泰斗” 的陈妙华。可能现在有些年轻朋友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在当年的西北大地,只要提起陈妙华,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往舞台上一站,一个眼神、一个身段,就能让台下观众拍着大腿叫好。

咱们先从她的艺术人生说起。陈妙华出生在西安一个梨园世家,父亲是秦腔小生演员庄正中,在她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父亲就抛弃了身怀六甲的母亲。母亲生下陈妙华以后,为生计所迫,改嫁到礼泉县。1949年,陈妙华9岁时母亲送她到当时西安的一个京剧社班正荫社学戏,一年后又考入易俗社改学秦腔。

她原名叫陈韵琴(随母姓),到易俗社后改名妙华。在易俗社学员班,陈妙华得到了名师凌光民、杨令俗、封至模、宋尚华的悉心指教。13岁时,陈妙华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在《白蛇传》中扮演许仙。这个戏一连演出了一百多场,轰动了整个古城。陈妙华俊丽可亲的扮相,稚嫩天真而又微显老成的表演,使观众欢欣而又惊异。此后她又相继扮演了《别窑》中的薛平贵、《貂婵》中的吕布、《绿绮记》中的司马相如、《京兆画眉》中的张敝、《天仙配》中的牛郎、《卧薪尝胆》中的勾践、《扫窗会》中的高文举、《三回头》中的许升、《二度梅》中的梅良玉和《夺锦楼》中的柳子俊等。对于这些境遇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她都能演得各有特色,声情并茂。特别是在担纲主演的两部电影艺术片《三滴血》和《火焰驹》中,她的卓越表现完全可以作为后辈秦腔小生的教科书。

要说她真正火遍全国,得从 1956 年那部秦腔电影《三滴血》说起。当时她在电影里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文雅俊秀的李遇春,一个是刚强坚韧的周天佑。为了演好这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小生角色,她下了苦功夫:练李遇春的儒雅气质,她就每天对着镜子调整眼神,走路刻意放慢脚步,说话轻声细语;练周天佑的刚强劲儿,她就跟着院里的小伙子学跑跳,琢磨怎么把少年人的灵活劲儿融到台步里。电影上映后,不仅西北的影院场场爆满,就连北京、上海的观众都专门赶来看,很多人看完后都成了她的 “粉丝”,街头巷尾都在哼《三滴血》里的唱段,“祖籍陕西韩城县” 那句,更是成了当时的 “流行歌”。​

陈妙华的小生唱腔,那也是独一份的。她的声音清亮又有穿透力,高低音转换自然,尤其是唱到激昂处,能把人物的情绪全给带出来,让观众跟着揪心;唱到柔情处,又软得能化进人心里。而且她的身段特别讲究,不管是甩水袖、走台步,还是耍扇子、亮相,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看着既潇洒又好看。当时业内都说,陈妙华把秦腔小生的 “帅、美、俊” 全演透了,后来很多学秦腔小生的演员,都把她的表演当成范本。​

可谁能想到,这么一位舞台上的 “泰斗”,离开舞台后的生活却充满了艰难。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因为身体原因,陈妙华不得不告别她热爱的舞台。从万众瞩目的艺术家,一下子变成普通老百姓,这种落差对她来说已经够难了,可更糟的还在后面。​

离开舞台后,她的身体一直不好,常年要吃药看病,开销很大。而且她没什么其他的谋生技能,只能靠之前攒下的一点积蓄和微薄的补助过日子。有时候病情加重,需要住院,连医药费都凑不出来,只能靠亲朋好友帮忙。有一次,她的老粉丝听说她病了,专门从外地来看她,看到她住的房子又小又旧,家里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忍不住掉了眼泪。​

更让人心疼的是,她晚年身边没有多少亲人陪伴,日子过得很孤单。以前在剧团的时候,身边都是一起唱戏的伙伴,每天热热闹闹的;可离开舞台后,身边冷清了不少,有时候一整天都没人跟她说句话。她经常坐在家里,看着以前演出的照片和录像,一边看一边叹气,有时候还会跟着录像里的唱段轻轻哼唱,眼里全是对舞台的想念。​

有一次,秦腔界的朋友来看她,她拉着人家的手说:“我还想再唱一段,还想再站在舞台上看看观众……” 可身体不允许,这个愿望到最后也没能实现。后来,她的病情越来越重,2010 年的时候,这位 “小生泰斗” 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 70 岁。​

陈妙华这一辈子,把最好的时光都给了秦腔,她用自己的表演让更多人爱上了这门艺术,也把秦腔小生的艺术水平提到了新高度。虽然她离开舞台后的生活很艰难,但她在舞台上留下的那些经典角色,还有她对秦腔的热爱和执着,一直都留在观众心里。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会翻出《三滴血》的电影来看,会听她的唱段,说起秦腔小生,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陈妙华。​

今天咱们聊起她,不只是怀念一位艺术家,更是想记住那种为了热爱的事业拼尽全力的精神。希望不管是喜欢秦腔的朋友,还是不了解秦腔的朋友,都能记住陈妙华这个名字,记住她为秦腔付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