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中国文化报:你跳起来真好看

发布时间:2025-09-30 21:04:19  浏览量:1

你跳起来真好看

——第二十届群星奖广场舞终评现场观察

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

超越健身范畴,广场舞在中国历经几十年发展,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载体。如今,跳广场舞不仅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下的广场舞,正以超乎想象的姿态展现着多元魅力。9月25日,重庆市体育馆,第二十届群星奖广场舞终评现场,来自全国的34个作品风格各异、亮点纷呈,用灵动舞姿诠释着“你跳起来真好看”的生动内涵。

无分你我

在广场舞的“江湖”里,从没有“门槛”二字,只要心怀热爱就能加入。在这里,舞者不分年龄、职业、民族与性别,只需伴着音乐舒展身体,便能在舞步中收获快乐。

北京队的演员都是中学生,他们用舞步将长城纹样、天坛剪影、中轴图腾等北京标志性文化元素搬上舞台。“跳出阵列气势,是孩子们自己要求的。尤其在观看‘九三阅兵’后,大家的斗志完全被激发,不用过多训练,就能跳得整齐划一、充满力量。”《我爱北京》编导栾娈介绍,作品突破了传统广场舞框架,将太极的沉稳、京剧的韵味融入动感节奏,蓬勃朝气贯穿始终,展现了少年风采,更彰显出祖国未来的活力。

海南作品《椰壳哒哒幸福来》中,48位舞者平均年龄仅16岁,均是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文化馆广场舞团队的校园文化志愿者。从校园操场到全国舞台,这些年轻舞者如同幼苗茁壮成长,用踏足摆手、轻击椰壳的灵动动作,传递出海岛的鲜活气息。

青春力量的加入,打破了广场舞是“夕阳红”标配的固有印象,舞者职业的多元则宛如一幅微缩的社会图景。

四川作品《盛开的羊角花》的演员中,既有公务员、烧烤摊主,还有带着3个月大的婴儿参赛的音乐教师。上海队由清一色的白领组成,舞蹈风格时尚又俏皮。

甘肃作品《龙首节韵》的演员全部来自甘肃农垦金昌农场。白天,他们要负责10余万亩农田,晚上则驱车25公里到市区排练,常常是鞋子上沾的泥还没干,就跟着鼓点跳起来。

多民族融合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内蒙古作品《欢腾鄂尔多斯》的近50名演员中,既有蒙古族,也有汉族、回族,不同民族的舞姿在舞台上和谐共生。西藏队领队说:“我们希望从群星奖的舞台走到全国各地,把锅庄舞跳出去,也将各地的好舞好曲学进来。”

各美其美

对普通人来说,跳广场舞似乎“零门槛”,但对编导来说,创作过程则充满挑战。广场舞既要分析不同人群、性别的肢体特点,又要兼顾艺术追求,体现地域风情。此次入围终评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在包容中保留特色,在开放中展现多元,每一个都是地域文化的“活标本”。

重庆市渝中区拥有洪崖洞、长江索道、朝天门、轻轨穿楼等“网红”景点。如今,群星奖广场舞终评又为这里增添了一处“吸睛点”。

重庆民歌《黄杨扁担》的音乐一响起,重庆作品《渝快起舞》就把观众带入了特定情境。“歌词和旋律保持原样,我们在配器上做了创新,甚至融入了摇滚元素,很受年轻人喜欢。”重庆市渝中区文化馆馆长马可瞻认为,年轻群体对地域文化的新表达有着天然的敏感度,这也要求新时代的广场舞创作者要不断突破、持续破题。

上海作品《一起跳舞吧!》则将白领的打工日常搬进舞蹈。“敲键盘、接电话,这些都是现代人熟悉的工作场景,而动感的爵士舞、亲切的沪语说唱、素色西装与紫色系碰撞的服饰,又能把大家从现实中抽离,实现状态转换与精神释放。”该作品编导王雯表示,无论是都市潮流还是海派风情,最终都落脚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也是作品能引发共鸣的核心。

青海作品《果洛·遗·舞》的灵感源自藏族果洛传统舞蹈“卓果”,由当地群众自创自演。“我们的队员九成以上是牧民,从小就熟悉这种舞蹈,但组织排练并不容易。”果洛藏族自治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虫草采收是牧民重要的增收渠道,每年5月至6月雪线消融时,牧民会遵循古老传统,以家族为单位迁徙至高山草甸采挖虫草,采挖后还会回填土坑保护生态,大部分队员要兼顾采挖与排练。于是,草原就成了天然排练场——在自家牧场上,演员们甩袖如云、踏歌似潮,赶着“虫草季”完成排练。

自带磁场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是此次入围终评作品的最大亮点。无论是对传统舞蹈的原生态呈现,还是在音乐、服装、道具上的融合创新,抑或是在叙事逻辑上的时代化表达,每个作品都是广场舞审美的“进阶版本”,彰显出这一群众艺术形式的独特艺术价值。

据了解,在湖北省鄂州市群众艺术馆的排练厅里,有一本被翻得脱线的《鄂州雕花剪纸》,这是《雕花剪纸》舞蹈团队编导与演员们的“自修课本”。如今,他们将书中的纹样与情感,通过舞蹈在群星奖的舞台上“活”了过来。从动作设计到服装细节,《雕花剪纸》都紧扣剪纸主题——剪纸与舞蹈,一静一动如何融合?编导刘晓梅敏锐地发现了剪纸艺术中暗藏的节奏与韵律:剪刀、刻刀的行进,如同舞步的顿挫流转;纹样间的连绵气韵,恰似身姿腾挪的行云流水。于是,团队巧妙地将剪纸“阴刻阳镂”的技法、“纹样连贯”的特点,转化为舒展有力、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男演员模拟刻刀的“凿、刻、削”,刚劲有力;女演员再现剪刀的“转、旋、挑”,灵动柔美。更动人的是,非遗传承人为每位演员定制了生肖剪纸,不少演员特意选择了父母或孩子的生肖,把舞台上的文化传承,化作送给家人的温暖祝福。

广场舞的创新有时很大胆,甚至“跳脱”。那些灵动而富有韵味的动作语汇,反映了群众的文化新需求,也在引领广场舞爱好者的艺术新追求。

爬坡上坎,一步一顿,重庆的作品《幸福生活节节甜》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动作一改广场舞的轻快,显出几分沉重,演员灿烂的笑容却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该作品将重庆民间音乐《高粱秆儿节节甜》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川江号子的韵律结合,取民间小调的轻快,彰显劳动号子的力量。

“这支舞跳的就是重庆人骨子里的不屈与倔强!”观众林醉激动地说。“再陡的坡也要笑着爬上去,再苦的事也要嚼出甜滋味。我们传承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马可瞻说。

“参评作品都充分考虑了广场舞的四面观赏性、群众参与性、艺术审美性和集体协调性,让人忍不住跟着旋律动起来,这正是抓住了广场舞的‘魂’。”业界专家认为,如今,广场舞不仅是群众健身的方式,更成为传递文化、连接情感、展现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