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级舞剧《天工开物》龙城落幕:千年智慧与青春力量的跨时空共鸣
发布时间:2025-10-01 17:13:19 浏览量:1
2025 年9月30日晚,随着山西大剧院・大剧场内最后一束灯光渐暗,陆川导演首部跨界舞剧《天工开物》在龙城首演圆满落幕。这场由江西文演集团、北京舞蹈学院联袂打造,多单位联合出品的“文艺界大作”,以三场座无虚席的演出,为太原观众带来了兼具科技底蕴与艺术魅力的视听盛宴,延续了其巡演以来 “一票难求” 的现象级热度。
一.现场:满座的视听盛宴,细节里藏着明制美学与匠心
步入剧场,极具冲击力的舞台布景率先抓住视线——悬空的木质齿轮装置与投影的明代《耕织图》交相辉映,精准呼应 “天工开物” 核心意象。整场舞美严守 “大、巧、简” 的明制美学:“乃粒” 篇章中,舞台中央升起的仿真稻田配合演员插秧、收割的连贯舞姿,仿佛将明代农田搬至眼前;“五金” 段落里,金属质感灯光与铿锵鼓点交织,演员手臂摆动弧度贴合史料记载的工匠动作,还原锻造场景的力与美。
服装细节更见匠心。青年宋应星的青灰色长衫衣摆绣有《天工开物》书影纹样,暗喻其文人理想;农夫工匠服饰以粗布为底,印着江西万年出土陶器的几何花纹,让数千年原始文明与明代劳作场景碰撞,呼应 “贵五谷而贱金玉” 的理念。“连腰间布带的打结方式都像从明画里来,这种较真让我像‘亲历’历史。” 观众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细节设计的感染力。
全网热议的 “全员会飞” 名场面,现场更显震撼。“著书” 段落中,十余位演员借威亚腾空,或模拟纸张翻飞,或再现浇筑器物的舒展姿态,在空中构成 “动态书卷”。青年宋应星扮演者安一宁以空中旋转接俯身动作象征 “落笔成书” 时,剧场瞬间爆发欢呼。正如陆川导演所言,该段落演员每场需承受半程马拉松级别的体能消耗,谢幕时的空翻动作连专业体操运动员都觉艰难,演员们却场场拼尽全力。
二.叙事:跨时空共鸣催泪,低门槛打动大众
不同于传统舞剧的抽象表达,《天工开物》以清晰叙事串联宋应星一生,从青年赶考的意气,到六试不第的迷茫,再到立志著书的觉醒,每个篇章都有直击人心的细节。
下半场 “时空对话” 堪称催泪高潮:舞台左侧,老年宋应星扮演者马蛟龙身着素袍,佝偻着捧道具书踱步,眼神满是沧桑;右侧,安一宁饰演的青年宋应星焦躁挥臂,尽显 “怀才不遇” 的愤懑。当老年宋应星轻触青年肩头,两重身影在灯光下重叠,青年接过 “纸笔” 的瞬间,无台词却让不少观众红了眼眶。“像长大后的自己安慰少年时的迷茫,共鸣太强烈了。” 一位 “95”后观众说。
马蛟龙提及的 “小酒馆段落” 更显细腻:昏暗灯光下,老年宋应星独坐角落,看着 “少年玩伴” 在中央嬉闹追蝶,他伸手却触碰不到,最终含泪带笑垂手。“每次演这段都想起自己的童年玩伴,那种回望青春的心情太真实。” 马蛟龙的诠释,让现场观众纷纷悄悄拭泪。
为降低观赏门槛,陆川导演暗藏巧思:用灯光颜色区分 “现实” 与 “回忆”,用赶考行囊、著书纸笔强化人物动机,关键段落加轻微旁白提示。“想让家长带孩子看,让年轻人懂宋应星的故事。” 这份用心收获实效 —— 演出后,不少家长给孩子讲解“宋爷爷著书的故事”,学生观众也感慨:“四百年前有人为记录‘有用的知识’放弃科举,太酷了。”
三.回响:从联合国到龙城,文化力量跨山海
此次龙城巡演,是《天工开物》热潮的又一注脚。此前,该剧已在国内外 30 城巡演 93 场,上座率超 95%,累计观众 7 万余人,全网曝光量超 7 亿;2025 年上半年更登陆纽约联合国总部,“天工男团” 与耿爽、傅聪等外交官互动的短视频爆火全网。
据悉,结束龙城之行后,《天工开物》将继续全球巡演:10月登陆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门票已售罄;希腊雅典圣诞剧场演出筹备中,售票火爆。对于观众关心的 “未曝光催泪段落”,陆川导演透露,将在巡演满 200 场时分享设计初衷,“大家遵守‘不剧透’的契约,这份对艺术的尊重比宣传更珍贵。”
当最后一场灯光熄灭,不少观众仍对着舞台 “天工开物” 四字拍照。正如一位观众所言:“这部舞剧让我知道,《天工开物》不只是古书,宋应星不只是历史名字——他们是活的文化,是跨越四百年告诉我们‘坚持做自己’的力量。” 而这份力量,还将随巡演在更多城市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