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戏剧·大师之夜》舞者日记 | 胡婕:当一堵墙,瞬间打破
发布时间:2025-10-02 13:40:30 浏览量:1
剪短头发是因为我想到了《大师之夜》时,每天排练肯定会出很多汗,洗头发、吹头发,对我来说还挺麻烦的一件事,所以我就想让自己轻松一点。
开始练攀岩是在(舞剧)《牡丹亭》时跟着熊哥去玩的,那时候我需要让自己的思绪稍微(从杜丽娘的角色里)分散一下。没想到,攀(岩)了没多久就得知,我会跳《大师之夜》里《I wonder》(《I wonder where the dreams I don’t remember go》的简称,后文皆写作此)这部作品,当中有很多需要身体力量甚至克服重力的动作调度,于是再去攀岩时,也带着一些“训练”的心态了。
除了《I wonder》,我还会跳《-16》。先开始排练的是《-16》。这个作品的排练其实就是在学习,学习完动作之后就是重复,一直重复,一直重复……当时我记得到排练最后一周的时候,我的心理和身体都特别的疲惫。我就在想,是我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不够严谨了?我开始有点想反省自己了——这是排练《-16》时让我有一点点困惑的事。到最后的联排阶段,我忽然发现,有些事情就是需要重复,你得跨过那个坎,才会进阶。
哪怕是排练中的“走神”,也不见得是坏事或者错事——就试着让自己去接纳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吧。
《I wonder》的编舞Yoann在一次采访里说,他很喜欢中国中国文化里的“无为”。就是嘛,顺其自然也挺好,会有不一样的状态出现。跟以往经历过的排练不同,Yoann不会执着地要限制我们,编舞的表达固然很重要,但在给出了一个方向之后,他希望看到每个人身上的独特性,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状态。
截至今天此刻,我都没觉得我身上有太多的独特性,只是我知道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我愿意去尝试。比如在 《I wonder》这个作品当中,就有很多打破原有跳舞甚至存在状态的惯性,我很喜欢。
就好像你在做梦,发现自己可以飞,发现自己从悬崖掉下来却不会摔死……失去那个引力和重力,就还蛮奇妙的。而你完成这一切时,要让观众看起来是很轻松的一种漂浮感——其实是也是有方法的,视觉效果很奇妙。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我们这组跳 《I wonder》的舞者,有两个人从“墙面”上滑下来,但在投影里却是相反的方向,就像他们的灵魂从头顶飘上去了一样。那一刻我觉得好幸运,能参与到这个作品当中。
《I wonder》看起来很危险,但我没有感觉过害怕,因为编舞很在意一点——就是你要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你要先了解自己,然后再慢慢地去探索和试探。
其实,我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我长期的习惯是会向对方索取安全感,但是现在我发现这份东西是需要自己给予自己的。当自己强大起来之后,这份安全的东西就存在了。
虽然《-16》和《I wonder》在创作上隔了20年,但我在跳的时候是没有想到所谓的时代差异的,我就是从人本身的感受出发,你不管是在哪个年代、哪个生活环境、背景下,人都会有共通性。
跳《I wonder》的时候,我自己很清晰在跳什么,我在跳——人的记忆、梦境和现实的交错,这就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东西。
跳《-16》时,我觉得我在“发泄”——特别是“椅子”那一套动作,好像会挖掘我内心深处积累的情绪。那就是我在排练时真实的感受,我整个人感到枯燥疲惫,但是我又很想打破这份东西。
日常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是处于一个紧张的状态。排《I wonder》的一天里,编舞拿给我们一段台词,是剧中要讲的。他说台词的内容并不是那么重要,他只是想看到我们如何用各自的方式讲出来。轮到我时,我的手都在抖,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我就会很本能的紧张焦虑。念完之后,他说,你们把词扔掉,用自己的方式再来一次。
当第二遍再来的时候,我就发现,好像,本身有一道被堵住的墙,瞬间被打破了,然后我的心里好像离前面的人更近了,整个人也更自在了。逐渐,我在跟他们分享感受的时候,好像面前的人又消失了,又回到只有我自己的状态。那天让我(感受)非常深刻,编舞老师让我感受到,你可以做自己,大胆地做自己,没有标准答案,做自己就好。
会不会,在经过《大师之夜》之后,我再回去跳《牡丹亭》,会更多一些自由和生命力呢?我是这样想象的。
《禾戏剧·大师之夜》
2025年10月24-25日(周五-周六)
广州大剧院 歌剧厅
票价:180 280 380 480 680 880
*本场演出开放乐池(因个人身高差异,乐池及A区1、2排座椅无阶梯,二、三楼前排有栏杆,各楼层部分靠边靠后区域/位置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视觉受限影响(含字幕),如有介意请谨慎选购。)
演出时长:约110分钟
(含两个中场休息,各15分钟)
*每人一券,身高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演出票一经售出,不退不换,敬请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