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在问丨川江号子如何“谱写”广场舞的幸福乐章
发布时间:2025-10-03 20:00:00 浏览量:1
广场舞,一直是重庆网络问政平台上的热门话题。
还记得7月底,我们发布的《“扫腿舞”的风终究还是吹到了广场舞》视频引发热议,年轻网友纷纷留言“求地址想加入”,有人分享楼下嬢嬢们踏着贾斯汀·比伯的动感节奏,还有人感叹“重庆广场舞果然一直这么超前”。
如今,这门充满烟火气的群众艺术走上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届“群星奖”广场舞的终评舞台。竞技之外,它更让人思考:当市井烟火照进艺术殿堂,当传统非遗融入现代表达,群众文化究竟能释放怎样的力量?
本期,我们与重庆本土作品《幸福生活节节甜》导演、渝中区文化馆馆长马可瞻,一起探寻这场“文化破圈”的背后故事。
01
从“根、魂、形”里长出的重庆表达
聊到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马馆长用了“煎熬”这个词。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和团队反复推翻、否定、重来,只为找到一个答案:重庆的广场舞,究竟要跳出怎样独特的气质?
他们的答案,先落在“根”上。
“我们想做一个绝对属于重庆,别人拿不走的东西。那什么才是重庆的根?我们想到了川江号子。”马馆长的语气变得深沉,“它是纤夫在险滩逆流中,用生命吼出的声音,是长江文化活化石。但它对我们而言,不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祖辈们‘爬坡上坎’的生命写照——明知前路艰难,却偏要咬着牙,把船拉向朝天门,拉出一条生路。”这份从历史深处涌来的力量,成为了作品最坚实的基底。
拉纤老照片 网络资料
有了“根”,还需要“魂”。
“广场舞最终还是要传递给观众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又找到了川渝地区的民歌《高粱杆儿节节高》。”马馆长阐述着核心构思,“川江号子是‘逆水行舟’的挣扎,民歌是‘丰收喜悦’的甜美。这两者放在一起,恰恰就是我们重庆人最真实的性格:越是在苦难中,越要倔强地追求幸福。” 用苦难衬托幸福,让幸福的来之不易更具分量——这正是作品最动人的情感逻辑。
而当“根”和“魂”确立后,如何让观众一眼就记住,还需要一个“形”。
马馆长和他的团队最终选择了川渝地区的非遗道具“莲箫”(钱棍)。“它一击打,声音是‘唰啦唰啦’的,喜庆感立刻就来了。”马馆长比划着,“它的形态是一节一节的,完美呼应‘节节高’;棍中铜钱的响声,在老百姓听来,就是生活富足的动人乐章。”这莲箫声,不仅打出了节奏,更打出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向往。
打莲箫老照片 网络资料
至此,作品的骨架已然清晰:用川江号子的魂,讲述从苦难到幸福的重庆精神;用《高粱杆儿节节高》的韵,舞出当下生活的甜美滋味;再用非遗莲箫的形与声,为这幸福生活击打出清脆悦耳的节拍。
当“根”扎进历史,“魂”呼应现实,“形”又带来喜庆的未来想象时,这支舞蹈便真正完成了从生活走向舞台、从日常走进殿堂的跨越。换句话说,它不仅是一段舞蹈编创的尝试,更是一种群众文化的“破圈”实验:让非遗被看见,让性格被理解,让幸福被共享。
02
当“幸福的旋律”化为观众的共鸣
如果说创作过程是一场向内煎熬的“炼魂”,那么舞台呈现就是一次向外喷薄的“绽放”。当《幸福生活节节甜》登上群星奖的决赛舞台,它面对的是最严苛的注视,却最终赢得了最真挚的共鸣。
随着低沉、雄浑的川江号子自舞台深处涌出,观众仿佛被拉回到浪急滩险的川江岸边。演员们身体前倾,双臂拉扯着无形的纤绳,每一步都沉重而艰难,精准复刻了纤夫逆水行舟的挣扎,也映照着重庆人祖祖辈辈与山水共生的生命轨迹。
《幸福生活节节甜》比赛现场 受访者供图
突然,《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旋律切入,如同阴霾被阳光劈开。轻快跳跃的《高粱杆儿节节高》接踵而至,喜悦从舞台奔涌而出。虽然舞蹈依旧保留了劳动的顿挫感,但演员们始终带着笑容起舞。那笑容里,有着重庆人骨子里的倔强与乐观:哪怕身处苦难,也要笑着追求幸福。
非遗道具“莲箫”挥舞间,铜钱声随节奏脆响,既像千万条纤绳的合奏,又似生活富足的赞歌。此时,观众席里有人轻轻跟拍,有人忍不住站起,仿佛被舞台节奏牵引,与舞者同频共振。
随着最后一个动作定格,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马馆长回忆着那一刻,依然能感受到现场的情感共鸣:“那不是礼貌性地鼓掌,那是被真正击中的狂热,一种能量从舞台冲出,点燃了全场。”
这部作品完成了它的使命:幸福从一个抽象的标题,化作可感可知的电流,通过舞蹈的节奏、真挚的笑容和滚烫的泪水,从舞台传递出去,精准地命中了每一颗向往它的心。
03
当广场舞叩开艺术殿堂之门
《幸福生活节节甜》在舞台现场引发的共振,其意义远超一个作品的成败。它更像一个鲜明的信号,标志着广场舞与国家级艺术殿堂之间,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双向奔赴”。
要理解这场“奔赴”的重量,必须先认识“群星奖”这三个字的分量。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作为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群星奖是我国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它与代表专业艺术最高水平的“文华奖”并列,是中国艺术节的两大支柱。
群星奖面向的不是专业演员,而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它最突出的价值,正是在于国家层面对群众文化创造力的最高肯定。自第十九届起,广场舞被纳入评奖范围,这一制度性突破,意味着广场舞从社区广场的自发娱乐,正式走进了承载时代精神与文化记忆的国家舞台。
而马馆长和他的团队,正是这段历史进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我们打造这样的作品,就是想要让大家看到,广场舞不仅仅是社区里的健身娱乐,它完全可以走进艺术殿堂,展现出文化的厚度和力量。”
基于这样的实践,马馆长对广场舞的理解早已超越“艺术”的范畴。“我不把广场舞仅仅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而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他阐释道,“广场舞作为一个浓缩的社会单元,不仅包括动作和音乐,还集合了舞蹈、社交、健身等鲜活的元素,承载着老百姓最真实的情感与最朴素的生活哲学。”
也正因如此,他对网络问政平台上热议的“扰民”问题,提出了更长远的思考。他主张,广场舞的未来在于“规范引导”而非简单管制。比如,政府应规划更多远离居民区的文化场地,社区应推动舞队与居民协商形成“邻里公约”,让快乐与安静达成平衡。这样,广场舞才能真正成为一道和谐而温暖的社区风景线。
对于未来,他保持乐观。“广场舞一定会越来越年轻化。”在他看来,时尚化的音乐、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交的潜在空间,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在大田湾体育公园,你已经能看到年轻人参与其中。他们跳过一次,就会感受到广场舞带来的释放与治愈。”
博士生爱上坝坝舞 来源:第1眼TV
采访结束时,山城华灯初上。赛场的荣誉、创作的艰辛,都已成为过往。但对马馆长和他的团队而言,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群星奖的周期是三年,我们要从现在就开始准备下一届。”他的话语坚定而笃实,展现出文化工作者的坚持与担当。
所以,广场舞究竟是什么?它是问政平台上的热门议题,是年轻人追逐的“扫腿舞”,是嬢嬢们的动感节奏。但在《幸福生活节节甜》的旋律里,我们看到的更深刻——它是川江号子在新时代的回响,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幸福,是一座城市精神最生活化的表达。
比赛终有落幕,而源于生活的艺术不会谢幕。当莲箫声在广场上再次清脆响起时,我们知道,关于幸福的故事,正在被千千万万的重庆人,用最自在、最奔放的舞步,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