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人团圆丨细数中秋节的主要传统习俗
发布时间:2025-10-06 18:00:59 浏览量:1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它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秋夕祭月,定型于唐代,盛行于宋,至明清成为与春节、清明、端午并列的四大节之一。中秋节以“团圆”为核心主题,寄托着人们对家庭和睦、亲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成为东亚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2008年,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象征团圆与美满。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最初为祭月供品,后逐渐成为节日食品。南宋时期已有“月饼”一词的记载,明清时期成为中秋馈赠亲友的节礼。
祭月/拜月
祭月是中秋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源自古人对“月神”的崇拜。早在周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仪式,即在秋季祭祀月亮。民间多在庭院设香案,摆上月饼、瓜果等供品,向月亮祈福,表达敬意与祝愿。
赏月
赏月起源于魏晋,盛于唐宋。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了宋代,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之夜,人们登高望月、设宴玩月,或泛舟水上、或聚于楼台,吟诗作对,寄托情感。苏轼的《水调歌头》等便是中秋赏月的千古名篇。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玩花灯
中秋节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与元宵、端午并列)。人们制作各式花灯,悬挂于屋檐、高杆或放入江河中漂流,称为“树中秋”或“竖中秋”。儿童尤其喜爱提灯游玩,增添节日气氛。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大坑地区的传统习俗,尤其在每年中秋节期间举行。火龙由稻草、藤条扎成,插满点燃的香,由数十人舞动,场面壮观,寓意驱邪避灾、祈求平安。
观潮
在浙江钱塘江一带,中秋观潮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古人有“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的诗句形容中秋观潮的盛况。潮水汹涌澎湃,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兔儿爷
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节特有的民俗玩具,形象多为兔首人身,身穿战袍,骑虎、骑鹿等,寓意吉祥。最初用于祭月,后演变为儿童玩具,现多作为民俗文物展出。
饮桂花酒/赏桂花
中秋时节正值桂花盛开,人们喜欢赏桂花、饮桂花酒,寓意甜蜜团圆。传说月亮中有桂树,吴刚伐桂的故事也与中秋紧密相连。古人认为桂花酒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中秋饮桂花酒寓意着健康长寿、阖家幸福。
中秋节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盛宴。无论是吃月饼、赏月,还是舞火龙、玩兔儿爷等,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亲情与和谐生活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