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美再华丽有何用?央视中秋晚会口碑翻车,评分从7.1跌到3.8
发布时间:2025-10-07 11:32:05 浏览量:1
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夜,央视一场原本主打“团圆”和“雅致”的中秋晚会,没留下多少温暖的余韵,反倒因为“尴尬”和“假唱”频频登上热搜。
晚会才开始半小时,弹幕就没断过。#央视中秋晚会假唱#、#谢娜中秋晚会救场失败# 这两个词条,先后冲上热搜,评论区几乎被一边倒的吐槽刷屏。
一开场的歌手表演,就让不少观众陷入“怀疑人生”。
蒋勤勤选了一首抒情歌,但一开口,声音飘得很,像是没吃透旋律的背诵;更尴尬的是,本应温柔的处理方式,却唱出了“喊口号”的硬劲。
有人还以为是耳机出问题,声音飘、节奏虚、尾音处理不稳,连脸上的表情都显得紧了。
后面上场的于适,场面更紧绷。从镜头看,动作幅度极小,脖子僵硬到像是被装了支架,哪怕是简单地抬手,也带着一丝不自然,观众弹幕满是“这是被绑架了吗”的调侃。
整场晚会最挤压观众耐性的,其实是“假唱”痕迹太明显。
有网友抓拍了檀健次和叶世荣的一段合唱,画面回放时发现,嘴型和声音整整晚了半拍,歌词都唱完了,嘴还没“收工”,精修痕迹藏不住。
这部分吐槽不是空穴来风。不少观众说,哪怕是中视频博主、街头艺人,现在也愿意以“原声”示人。反观央视这样的平台,却连“真唱”都成了奢侈品。
主持板块同样没好到哪去。
侯佩岑一开口就卡壳,标准串词硬生生顿了几秒,表情维持不动像是贴在脸上的标准表情;和搭档鲁健几乎没有交流,看着像两位临时组队的“陌生搭子”。
谢娜上场后,尝试带节奏活跃气氛,但话风没抓住。讲“五仁月饼”的段子突然说成“五仁粽子”,当场就跑题,她自己临场补了一句“把端午的思念也带来了”,但观众并不买账。有些人觉得她在努力,但更多人评价“自嗨感太强”。
不止歌没唱好、串场不流畅,整个舞台的完成度也被质疑。
舞美确实精致,但歌手看提词器、唱功不扎实、表演节奏割裂,让现场始终缺乏氛围沉浸感。
有观众回看回放的时候注意到,台下观众的掌声都弱得出奇,很多像是提前预录或被编排好的流程声。这种“氛围玩假”的感觉,比假唱还令人出戏。
弹幕中,有人提了一句,短视频时代,谁都可以自己直播唱歌,耳朵早被真实声音“训练过”。如果一台国家级晚会还要靠对嘴和修音,观感落差必然巨大。
有观众怀念过去的晚会现场:“以前就算破音,也要唱完;现在干脆不唱,交给后期剪。”言语之间,不是非要挑剔,而是不接受敷衍。
同样是中秋晚会,网友翻出前阵子某地卫视的大湾区特别节目,形式不复杂,请了几位民谣歌手和原创唱作人,没有大腕流量,也没有复杂舞美,但真实的声音和舒服的呈现,反倒让不少观众称“有烟火气”。
有对比,自然有情绪。央视这边,则被吐槽是用模板堆起来的节目:明星赶场露脸,歌曲全修,主持流程化,每一处都踩在“观众熟悉但不再买账”的套路上。
不久前,文旅部明确出台了规范演出行为的政策,直接点名“不准假唱”。而央视晚会,作为新规后首个大型舞台,被默认是一个观察窗口。
结果,新规刚落地,一场卫视级别的晚会就暴露出“行业惯性还没撤下”的信号。
有制作类从业者透露,现在很多大型节目仍在靠“安全方式制作”:艺人档期紧,录音用棚里精追,现场走流程为主,“不翻车”比“有温度”更重要。这种做法,对观众来说,已经难以买账。
微博上,这场晚会相关话题,阅读量破5亿,评论上万条。豆瓣评分起初7.1分,不到两小时就掉到3.8分。
一星评论写得很直接:“不是太挑,是失望。”
这话说得挺透。观众要的,从不是“完美”,而是认真。哪怕破音了、卡壳了,只要是真的,直播节目就仍有感染力。但若全程步步为营、假唱敷衍,那哪怕一切顺利,也只是“流程合格”。
大家累积的这些情绪,说穿了是一件事:不希望每个节日只剩下仪式外壳,希望至少在这样的晚会里,看到有人“好好唱歌,好好说话”。
这不是一场典型晚会的回顾,也不是简单的翻车记录。每一次在热搜上刷屏的“失望”,背后都是观众在为那个“值得期待的舞台”争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