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的资本主义与中国崛起:中东为何成为关键舞台
发布时间:2025-10-08 07:04:13 浏览量:1
2011年3月,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利比亚问题的表决中选择弃权。这看似一次外交上的谨慎之举,实则标志着一个深刻转折的开始。同年晚些时候,中国与俄罗斯联手否决了涉叙利亚决议——这是中国首次在中东议题上动用否决权。自此,北京在安理会的立场日益鲜明:不再满足于过去数十年“静默”的姿态,而是逐步展现出作为全球大国的政治主动性。
这一转变,不仅源于利比亚战后满目疮痍的现实,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对国际秩序的认知正在发生变化。在中方看来,当前的全球体系由一种“老化的资本主义”主导:它以美国为中心,依赖战争与危机维系自身运转。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在中东的积极作为,远非简单地谋求能源或市场,而是全球格局深度调整的缩影:一个正在衰落的旧秩序,与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力量,在中东正面相遇。
法国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曾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已步入“老化”阶段,它无法再通过生产实现自我更新,只能依靠金融垄断与军事冒险苟延残喘。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西方经济增长越来越倚重金融投机与对外干预。从伊拉克到利比亚,从叙利亚到阿富汗,美国主导的战争并未带来所谓的“民主稳定”,反而制造了破碎的国家与无尽的动荡。这些战争和冲突并非意外或失误,而是这一体系的结构性需求。中东,因此成为危机的承压区,也成为旧秩序延续生命的“试验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中东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北京的发展战略着眼长远——目标是到2049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愿景下,中国外交更强调稳定与发展,而非军事干预。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中东投资建设港口、铁路和能源基础设施。截至2021年,中阿贸易额已达3300亿美元,中国成为多个海湾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与西方不同,中国不强加政治条件,不以“民主改造”为前提,而是坚持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这种务实而克制的做法,因契合当地发展需求而广受欢迎。
这也解释了为何2023年北京成功促成沙特与伊朗复交,能在全球引发轰动。尽管协议仍有脆弱之处,但它清晰展示了中国提供“稳定性公共产品”的能力。而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仍主要依靠军事存在维系——华盛顿通过制造“安全赤字”,来维持其区域主导地位。
可以说,美国对战争的依赖,就像重症病人依赖“铁肺”维生。帝国机器一旦停转,其背后的美元霸权与金融体系便难以为继。尽管美国民众早已厌倦“无尽战争”,但整个体系似乎已被锁定在军事化轨道上。相比之下,中国则刻意避免军事卷入,更多依靠经贸合作拓展空间。这种逻辑差异,正悄然重塑中东国家的战略认知,也引发了它们在中美之间的心理分化。
当然,美国在该地区盘踞已久,遍布中东的美军基地既是威慑,也是华盛顿持久存在的象征。但全球格局的变迁已是不争事实。美国主导的旧秩序正在老去,其依赖战争与危机维系的模式正在失去合法性。而中国倡导的“发展优先”逻辑,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它或许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替代方案,却至少为中东国家提供了一种新选择:不必永远活在外部干预的阴影下,而可以在多极世界中探索自主发展的可能。
中东的未来依然充满变数。这片土地可能迎来真正的稳定,也可能只是大国博弈的又一轮洗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老化的资本主义体系加速衰落,中国以发展为导向的外交,已成为塑造全球格局的一支关键力量。它不仅在中东书写新篇章,更向世界展示了一种不同的可能性——和平、合作、共同发展,而非对抗、干预与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