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陈好的“三重门”:舞台、讲台与生活 | 她说

发布时间:2025-10-08 18:57:01  浏览量:1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记忆中的陈好,美得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万人迷”“阿紫”“貂蝉”……她留下的荧屏形象,大多惊艳脱俗,令人过目不忘。

而当她再次回归公众视野,展现出的又是另一种崭新模样:2024年的热播剧《欢乐家长群》中,她是风风火火的职场妈妈戴静,在鸡飞狗跳的日常中从容应对;如今《欢乐家长群2》重回芒果TV,戴静依然还是那个戴静,却因家庭分工的转变,更多了几分通透与智慧。

和戏里的戴静隐隐呼应的是,曾经的陈好,也在事业上升期为家庭暂别台前,选择在中戏深造并留校任教,如今,因缘际会重返荧屏,她依然游刃有余。她的每一次选择,看似出其不意,实则始终清醒。

“我是个比较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在接受新闻晨报专访时,陈好语气坦然,“我一定是遵从内心的声音,找到当下最适合自己、也让自己最舒服的状态。”

打破空白的“家长群”

陪伴一个角色走过两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其中,有对人物成长的共情,有自身情感的投射,也有被观众认可的欣慰。《欢乐家长群2》开播以来,陈好常和孩子一起追剧。令她惊喜的是,这部以轻喜剧方式探讨教育话题的作品,竟在孩子们心中激起回响。“不仅是我的小朋友,还有他们的同学、我的朋友的孩子,大家都在追、在讨论。我能感受到,孩子们对这部剧是真的有共鸣。”

不止孩子,更多成年观众也从戴静一家人的故事中看见自己。从第一季聚焦“家长群”生态,到第二季深入每个家庭的成长与蜕变,《欢乐家长群》中一幕幕熟悉的场景,仿佛许多家庭的真实写照。而陈好饰演的戴静,无疑是当代女性的缩影:从雷厉风行的职场人到主动为孩子调整节奏的母亲,她从容取舍,在遭遇职场偏见时有力回击——“一个女人是否结婚生育,不应该成为她在职场的评定因素”,这段字字坚定的“封神台词”,不只为戴静,更是为荧屏之外所有女性赢了一局。

“对女性来说,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当你觉得难以兼顾,就必然要有侧重,根据不同的阶段去调整精力的分配。这一季的戴静变得更智慧,更懂取舍,不像上一季那么容易焦虑,情绪也更稳定。”陈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面对选择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如果你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家庭也支持,当然可以多投入工作;如果遇到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或许就需要倾斜更多时间去陪伴。但不必强求自己时刻完美兼顾所有角色——只要你保持学习的能力,未来就永远保有再次选择的底气。”

某种程度上,真实、鲜活、勇于沟通的戴静,也多少投射了陈好自己的生活观。“我觉得每个人都像一块为家庭供能的蓄电池。”她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人既要以爱“供电”,也要记得为自己“充电”。“如果只放电不充电,电池很快就会耗尽,甚至报废,你给予家人的情感输出也会不稳定。而当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放松、蓄能,才能更活力满满地回归家庭,同时也给孩子做出更好的榜样。”

更进一步地说,她相信家庭的温度决定孩子成长的高度。所谓“托举”,关键是以身作则,帮他们建立正确的三观。“比起成绩,正确的三观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父母不应在孩子成长中缺席,陪伴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除了教育观与家庭观引发共鸣,两季《欢乐家长群》也展现了陈好驾驭角色的游刃有余。当被问及多年后重回片场是否适应,她笑说,演员每一次进入新剧组都有磨合的挑战,吃透角色、信任搭档是关键。幸运的是,有了第一部的合作基础,《欢乐家长群2》的拍摄节奏更加顺畅。“拍第二部时大家太熟悉了,几乎是一步就跨进了故事里。”在陈好看来,这个系列也圆了她“尝试新类型”的愿望。“我一直想演没演过的角色,戴静就是我过去从未接触过的、如此生活化的人物,算是填补了我的一个空白。”

从“演好戏”到“教好戏”

这些年,“中戏老师”是外界对陈好的新认识,但标签背后,陈好深切体会到身份切换带来的挑战。“做演员是个人输出,是把对角色的理解通过自身表现出来。而当老师,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演绎一个角色——你会演戏,不意味着就能教别人演戏。”她深信,教学不能一刀切,“尤其是每个学生面对表演时的困境各不相同,必须因人而异”。

所以执教多年,陈好坚持因材施教,她观察、摸索,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创造角色的路径。这份用心,也让她体验到不同于演戏的成就感。与演员完成角色创作的笃定相比,老师的快乐,还来自见证成长。“我第一次晚上紧张到失眠,就是因为学生第二天要汇报演出。”陈好笑着回忆,“我自己演戏反而很少紧张,更不会失眠。”而当看到学生经过反复打磨,最终在舞台上完成角色,那份欣慰难以言喻。

有趣的是,教学相长,陈好对表演的理解,也在执教过程中完成了“升华”。她会把自己的片场经验,比如如何与导演沟通、真实拍摄与校园排练的差异一一分享给学生,也会在教学中不断梳理所学理论,将“概念”与“实践”融会贯通。“现在我特别能理解学生的迷茫,所以会尽量用实例解析理论,用更通俗的语言讲透表演的规律。”

面对瞬息万变的影视行业,陈好始终对学生抱有三大期待:一是保持热爱,“我希望他们是因为热爱而选择表演;只有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才能跨越未来的困难”;二是守住真诚,“演员的使命是把‘假的’演成‘真的’,这需要我们真心相信剧本的一切。唯有真情实感,才能演活人物,杂念只会阻碍你成为好演员”;三是保持敏感,“我总说,你们要像八爪鱼或海葵,不断伸出触角感知周围的人和事,让环境刺激你,产生真实的反应”。

在陈好的观察里,如果学表演的人长期沉浸在电子世界中,所接触的生活面、所积累的真实体验都会受限。“越是这样,越要有意识地走出去,拥抱真实的生活,甚至是从大自然中汲取想象力与感受力。”她举例,认真看完一部佳作,收获远大于“五分钟电影解说”。“看解说或许能知道剧情,但那些细腻的、值得演员去感受的东西,反而被省略了。”

而最让她触动的,是始终能在学生眼中看到“最初的光”。“新生上第一堂表演课,每个人的眼睛都是亮晶晶的,你能看到他们对学习的渴望。我总对他们说:一定要记住此刻对表演的这份热情啊!”她常讲述往届师哥师姐的故事——那些恨不得住在排练场的日子,那些为贴近角色想尽办法的时刻——这些是她希望传递的职业观。“不是说要多吃苦,而是看到他们对表演始终保持那股劲,那份热爱,我就觉得特别开心。”

此心安处是吾乡

如今的陈好,在演员、教师、母亲三重身份间从容转身。外界曾好奇,她为何总有出人意料的选择——在事业高峰期,为家庭离开一线、返校深造;在从容执教时,又能在荧屏上继续挑战新角色。

陈好坦然地说,岁月确实赋予了她成长,人生不同阶段,追求也有所不同。“成家之前,我觉得应当事业有成;组建了家庭,我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改变了——能同时拥有家庭和事业,我觉得很幸福。现在作为母亲,我更期待看到孩子健康成长、阳光向上,这份幸福感又是不一样的。”她笑称自己是“知足常乐”型,很少自我施压。“做每件事我都会全力以赴。只要尽力,就不会后悔,结果如何我都愿意坦然接受。所以对现在的状态,我一直是感恩和满足的。世界上一定有人在事业或家庭上比我做得更好,但我从不比较。只要当下觉得充实、舒服,我就很开心。”

所以,谈及未来的职业挑战,陈好语调轻松:“我现在还无法定义它,因为人生充满可能性。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不知道自己会有怎样的变化。但不管选择哪条路,我相信那一定会是最适合我那时状态的决定。”她深信,任何选择,都源于内心的声音与当下的真实需求。“就像孩子小时候更需要陪伴,我会承担起母亲的责任,把重心放在家庭;现在我的孩子慢慢大了,我也更愿意回归自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探索工作上的更多可能。这一切没有标准答案,我也仍在摸着石头过河。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当下,找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让自己安心的路。”

最后,我们问她,站在多重身份回望,现在的陈好会给年轻女孩哪些建议?陈好语气诚恳:“不管选择怎样的人生,关键是要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世上没有后悔药,做决定前想清楚最好与最坏的结果,只要你能接受最坏的可能,那就听从内心的声音,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