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抢滑稽演员饭碗?《宝兴里》舞台上,她凭实力让老戏骨都点赞
发布时间:2025-10-09 21:47:42 浏览量:10
“周瑾居然演滑稽戏了?还跟王汝刚、龚仁龙同台?”5月底,上海媒体人一条看戏感悟,在本地观众群里炸了锅。美琪大戏院上演的都市新派滑稽戏《宝兴里》中,这位以《相约星期六》《36度7》圈粉的东方卫视主持人,成了最意外的“黑马”——台下笑声此起彼伏,连资深滑稽戏迷都忍不住夸:“没想到周瑾演滑稽这么灵,一点不输给专业演员!”
从综艺节目主持人到滑稽戏舞台,周瑾的跨界看似突然,实则藏着多年的积累。当观众还在讨论“她是不是抢了滑稽演员饭碗”时,看过她表演的老戏骨早已给出答案:“这哪是抢饭碗,是给滑稽戏添了新活力!”
一、《宝兴里》舞台惊现“熟面孔”:周瑾演活弄堂“新居民”
《宝兴里》的故事,本身就带着浓厚的上海烟火气——以黄浦区外滩街道“宝兴里”旧改为原型,讲的是弄堂居民从“盼旧改”到“怕旧改”,最终携手搬新家的故事。这样的题材,最考验演员能否演出“上海人的精气神”,而周瑾的加入,恰恰让这个故事多了几分鲜活。
剧中的周瑾,饰演一位搬进宝兴里不久的“新上海人”。她没有刻意模仿老上海阿姨的“嗲”,反而用自然的神态、接地气的台词,演出了外来者融入弄堂的细腻过程:第一次跟邻居打招呼时的拘谨,帮老人搬东西时的热情,讨论旧改政策时的认真,每个细节都像极了生活里的真实场景。有场戏,她跟龚仁龙饰演的“老弄堂通”拌嘴,一句“侬别老说我是‘新客’,我现在也晓得哪家生煎最好吃了”,既带着小委屈,又透着对弄堂的归属感,逗得台下观众直拍手。
能跟王汝刚、龚仁龙这些滑稽界“老法师”同台,周瑾的表现毫不怯场。王汝刚在后台采访时说:“周瑾很懂‘放得开’,滑稽戏不怕夸张,就怕端着,她上台后完全没有主持人的‘架子’,跟我们搭戏时,接台词又快又准,有时候还能即兴加些生活化的小细节,很有灵气。” 龚仁龙也补充:“她对上海话的把控很到位,不像有些跨界演员只会说‘洋泾浜’,她连弄堂里的俚语都用得很自然,这背后肯定下了不少功夫。”
这场演出后,不少观众在社交平台晒出观后感:“本来是冲王汝刚老师去的,结果被周瑾圈粉了”“她演的角色太真实了,像极了我家隔壁刚搬来的小姑娘”。对周瑾而言,这样的认可,比主持节目时的掌声更让她开心:“能在滑稽戏舞台上被观众接受,比拿任何奖项都有成就感。”
二、不是“突然跨界”:16年前,她就跟滑稽戏结下缘分
很多人以为周瑾演滑稽戏是“心血来潮”,其实早在2007年,她就跟这门艺术打过交道——在海派情景剧《噱战上海滩》里,她饰演周立波剧中的妹妹“刘天贝”,一个刁蛮任性、不谙世事的富二代。
那时的周瑾已经30岁,要演18岁的少女,年龄上本不占优势,但她偏偏靠“细节”把这个角色演成了经典。为了贴近角色的“娇蛮”,她特意设计了几个小动作:说话时会轻轻跺脚,不满意时会嘟嘴扭头,跟人吵架时声音又脆又亮,活脱脱一个被宠坏的小姑娘。有场戏,她跟毛猛达饰演的“管家”闹脾气,把房间里的玩偶扔得满地都是,嘴里还喊着“我就要吃城隍庙的梨膏糖,你快去买”,既任性又可爱,让观众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小刁蛮”。
更难得的是,面对毛猛达、龚仁龙这些滑稽界老戏骨,周瑾丝毫没有“新人怯场”。拍戏时,毛猛达偶尔会即兴改台词,她总能快速接茬,甚至还能顺着对方的思路加梗。有次拍对手戏,毛猛达临时加了句“小姐,你再闹,老爷就要罚你抄家规了”,周瑾立刻接话:“抄就抄,我用毛笔抄,抄完还让你帮我晾!”一句话把全场都逗笑了,毛猛达后来评价:“这姑娘有‘滑稽细胞’,能接住即兴的梗,比有些专业演员还灵活。”
除了演戏,周瑾的“文艺功底”也为她加分不少。她早年间曾是“卡西欧家庭演唱大赛”的获奖者,中学时还在校园里开过个人演唱会,唱歌、主持、演戏样样拿手。这种“多面手”的能力,让她在跨界时更游刃有余。她曾在采访中说:“不管是主持还是演戏,核心都是‘跟观众沟通’,主持是用语言传递信息,演戏是用角色打动人心,本质上是相通的。” 也正是这份通透,让她在不同领域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
三、“抢饭碗”?不,是给滑稽戏添新活力
随着周瑾的跨界,有观众调侃“主持人抢了滑稽演员的饭碗”,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跨界”恰恰是滑稽戏需要的新鲜血液。
这些年,上海滑稽戏面临“传承难”的问题:一方面,年轻演员断层,不少老艺术家退休后,能挑大梁的新人不多;另一方面,题材相对陈旧,很难吸引年轻观众。而像周瑾这样的跨界演员加入,不仅能带来更多关注度,还能为舞台注入新的表达风格。比如《宝兴里》中,周瑾会用一些年轻人熟悉的“网络梗”,但又不显得突兀,既保留了滑稽戏的“上海味”,又贴近了当下的生活,让不少90后、00后观众也愿意走进剧场。
周瑾自己也很清楚,跨界不是“抢饭碗”,而是“学习和融入”。为了演好《宝兴里》,她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跟着编剧了解宝兴里的历史,去实地走访老居民,听他们讲旧改时的故事;跟王汝刚请教滑稽戏的表演技巧,学习如何用夸张的表情和身段传递情绪;甚至还特意练习上海话的发音,把不熟悉的俚语记在小本子上,反复琢磨。她说:“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客串’,既然来演滑稽戏,就要拿出专业的态度,不能给这门艺术丢脸。”
其实,不止周瑾,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跨界演员开始关注滑稽戏:有的主持人尝试说独脚戏,有的影视演员参演滑稽剧,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人气,更是新的创作思路。王汝刚曾说:“滑稽戏不需要‘圈地自封’,要欢迎更多有才华的人加入,只要能把上海的文化传递下去,不管是专业演员还是跨界演员,都是好样的。”
如今,《宝兴里》的演出还在继续,周瑾的名字已经成了这出戏的“惊喜标签”。有观众说:“以后看到周瑾,除了想到她主持的节目,还会记得她在滑稽戏舞台上的样子。” 对周瑾而言,这或许就是跨界最大的意义——打破身份的界限,在不同的舞台上,传递对艺术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