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这场战役,迫使袁世凯弃武言和,清王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发布时间:2025-07-24 00:31:19 浏览量:14
引言
众所周知,1911年的武昌首义,拉开了推翻腐朽的大清王朝帷幕,终结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但整个民军取得胜利的过程,并不是一触而蹴,而是与旧势力进行反复拉锯式斗争。并不是像野史传说,袁世凯是大清的掘墓人,满清政府和平退让于南方党人。让我们来看看历史的真相。
新军起义
聚焦武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倒清的第一枪,其后其它省份的新军和进步党人相继揭竿而起,华夏大地呈现燎原之势。为了扑灭火种,10月12日,隆裕太后派荫昌率兵来镇压武昌起义。11月份因力量悬殊,义军丢失汉口、汉阳。
当时最大的兵工厂在汉阳,军事武器是消灭对方的必备装备。特别机器制造局驻地的武汉三镇,是双方争夺的目标。此时,激情中的华夏大地各省纷纷宣告独立,武汉义军发布征讨传檄,大量各省的义军派出向湖北开进。
义军方面,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广西、安徽、浙江、上海、广东等省市,出动精锐兵力3个军、3个支队、一个舰队共10余万人;而当时偏向清朝的袁世凯与清政府合议,将最精锐的北洋六镇主力组成的两个军数万人,由河南向南推进。由此,义军最精锐兵团与清军最猛能打的主力,共20多万人狭路相逢,一次决定性会战在武汉大地爆发。
各省独立军旗
这就是辛亥GM中最大的一次会战,也是保卫阻击战——黄孝战役的序幕。
双方战略
清军布局:
袁世凯全权谋划,段琪瑞前线总指挥。下辖:
陆军第四镇、第二镇属混成的第三协、第六镇属混成的第十一协,组成第一军。
第一军是北洋六镇的精华,其下辖的第二镇、第四镇、第六镇,是北洋六镇成军最早、装备先进、部队训练精华的三个镇。
陆军第五镇、第三镇属混成第五协、混成第二十九协,组成第二军。
第二军主要负责保障第一军的交通线。其中的第一镇,该镇系满八旗抽调的骨干经新式训练而成,担任主力部队的总预备队。
黄孝浴血
义军的兵力布署:
首先担当主攻任务,是湖北义军的第一、二、三区,第一、二支队和总预备队组成的鄂军。
第二支军队,江西义军的第一、第二协、安徽陆军混成协、江苏(含上海)义军的第一镇及浙江、广东部分部队,共同组成右翼军。
第三支军队,湖南义军的独立混成第二协,由第一、二、十五标组成,广西义军的广西陆军混成协,含广西学生军北伐敢死队,联合建制成左翼军。
其次,楚泰、楚观、楚同、江贞、江元号等战舰组成的海上武装。
双方投入兵力人数,大大超过了汉阳、汉口保卫战、南京之战的战役人数。
首攻大捷
1911年12月30日,湖北义军战时总司令官吴兆麟下达了作战命令。同一天,袁世凯已经感觉到了义军的巨大威胁,当夜发出了一封急电,给湖广总督段祺瑞,并指示段祺瑞迅速急退至百里外,择地屯扎。计划让清军全线后退,避免陷入被义军从左右两边合围。然而段祺瑞还没有来得及下达后撤的命令,战斗就打响了。
1912年新年第一天的凌晨一点整,湖北义军开始炮轰清军阵地,清军也发炮猛轰回击,阻击义军的进攻,双方激战了一整天。但清军不知道湖北义军指东打西,此举只是佯攻,迷惑敌人。真正的行动,主力部队从左右两侧向黄陂、孝感方向突破。
在湖北军的掩护下,左右两翼军首攻顺利,渡过了长江。左翼军先头部队第一天占领大小军山。在蔡甸外围的两个清军营害怕被歼灭,转而向湖南义军联系请降,共有200多人清军投降。左翼军先头部队便攻克蔡甸,蔡甸守军仓皇逃亡汉阳。
右翼军先头部队也夺取了黄陂外围的阵地,形势十分有利。然而就在此时,义军却接到了湖北都督府黎元洪的命令,因双方和谈,令各军停止进攻。
战和胶着
清军主力部队退却至黄陂、孝感附近后,解除了左右两翼侧的合围威胁。清廷内阁便在和谈中态度日趋强硬,驳回民军全部要求。双方1月6日又准备战斗。右、左翼军按原计划继续突击,鄂军1月8日经三山铺向甘家店方向集结进攻。
同一时间,北洋军队在段祺瑞指令下,转移总司令部至孝感,部队主力集结于阳店附近,一部集结于孝感附近。
双方只等一声令下,炮火连天。
双方攻防路线
但湖北军政府接到南京孙中山大总统的来电,下令停战期再延续十四天。湖北军政府于是16日凌晨撤销前令,但第二军、第三军因已按照早已预备好的计划开始战斗。
第二义军,与占领三叉埠阵地的清军交火,清军在战斗中阵亡达一百余人,第二军亦付出相当代价,便就地转入防御态势。
第三军在蔡甸上游架设浮桥,渡过汉水,向新沟、汉川挺进。
就在这一天,袁世凯进宫面见隆裕太后与宣统皇帝溥仪上奏,因兵力对比十分不利,在陆路阻止不了义军进攻北京的计划。此外,因拱卫京师的海军已倒向义军,京津海防也无从谈起。
义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对清廷的压力,实际上已使隆裕太后为首的清廷深感打赢战争的前景渺茫。
北洋军阀
民心所向
1月18日,义军与清廷再次谈判。清廷谈判代表仍坚持拒绝共和制度。清军在阳店、孝感总方向,不断巩固阵地积极备战。1月19日义军第一、二、三军即迅速推进作战,各省义军源源不断开往湖北,弥补因第一、二、三军前进留出的空隙。
1月27日,汉阳留守清军一个宪兵营和四百余名巡警共计一千余人,在民军即将攻击的压力下,毅然决定起义。下午,该部在大别山(即龟山)打出白色旗帜,宣布反正。
1月29日,义军各部队全线展开突击,尤其以第三军攻势最为顺利,该军攻占新沟附近,向孝感方向的段祺瑞其司令部驻军地发起了总攻击。这一攻击立即迫使清军将其集结在应城、云梦附近的部队,收缩至德安,以策应孝感。
致使段祺瑞随即派出代表要求与义军议和,表示愿意赞成共和制度。南京临时政府也连电湖北军政府不要再进攻。
2月2日,湖北GM军第一支队全部占领汉口,第二支队渡江与汉阳反正部队会合,至此,武汉三镇全部被革命军收复。
5日,湖北清军逐步退却至广水、武胜关。6日,又向河南信阳退却。在后撤中丢弃大量武器装备,投降义军。至此,清军主力在湖北这个决定性的战场上彻底失败。黄孝战役,至此即结束。
历史属于人民
黄孝决战大捷,加上其它省份的义军在战场胜利的助力,直接导致了三天后,即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政府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结束。
黄孝战役的胜利对于清室退位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清帝是被打退位的。
如果黄孝战役不给清军以致命的打击,清军不可能从湖北无缘无故败退,段祺瑞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率部退却,清帝也不可能退位。
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功绩,不是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个集团的,将这段历史归于袁世凯、黎元洪等某几个人,是完全错误的。它是属于人民的,属于参战的全体军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