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从守脉到焕新,一座侨乡的蝶变之路

发布时间:2025-10-13 09:45:41  浏览量:8

《羊城晚报》2025年10月13日A8版报道

9月30日,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内,来自汕头的英歌舞机器人向在场侨胞与国际嘉宾递送侨批,将那一段段藏在泛黄侨批的家国故事娓娓道来。当天,汕头作为广东省仅有的两个参展城市之一,携侨批原件、潮剧衣箱等优秀传统文化与澄海玩具等产业成果,惊艳亮相国庆暨中新建交35周年外事活动,让世界解锁了一扇汕头风貌的全景窗口。

从侨文化的“走出去”到侨资源的“引进来”,从小公园的“活起来”到交通网络的“畅起来”,从特色产业的“强起来”到海洋经济的“兴起来”……五年来,汕头迎头赶上的关键在“侨”:这座百年侨乡以侨为脉络,将文化根脉、产业动能和城市筋骨紧紧串联,既跑出了产业升级、交通织网、文旅火爆的加速度,也守住了“一封侨批一段史”的城市温度,高质量完成一场以侨兴城的精彩蜕变。

在驻新加坡大使曹忠明的陪同下,新加坡人力部长陈诗龙等政府官员、各国使节饶有兴致参观汕头展位(汕宣 供图)

以侨为桥:百年侨乡深耕海外朋友圈

侨,是汕头独有的“国家记忆”,更是这座城市与世界联结的精神纽带。

回溯五年前,汕头的侨元素多停留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和老侨胞的零散回忆中,鲜少与生活共振;如今,“做好新时代侨文章”已从理念落地为可感可触的实体——侨批主题展览唤醒历史,惠侨政策传递温度,爱国侨领潮剧唱响根脉,华文教育夏令营搭建代际桥梁,而此次新加坡侨批展的举办,同样是这场“侨文化活态转化”的生动注脚。

今年,是“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出海的第三个年头,一封封侨批带着潮汕先辈的岁月、厚重的中华文脉走入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多个国家的视野。展览现场,有来宾打开相机拍摄侨批上的内容,有来宾低声交流自家的侨史,正是让侨“活”在当下的生动缩影。

从承办“两大盛会”,邀请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余名侨领潮商共赴汕头之约;到搭建数字虚拟“潮汕家园”平台,吸引超8万名用户入驻,让涉侨交流、经贸合作、政务服务突破时空限制;再到推出“侨房管家”模式,以“代管”“托管”激活闲置侨房,以侨房小切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五年来,汕头积极着力于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以“硬举措”传递“软温情”赢得“好口碑”,让全球1500多万潮籍侨胞清晰感知“根在汕头,家从未远”。

而更深层的改变,在于“侨资源”向“发展力”的转化。

2024年的“两大盛会”上,“番客街”十大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额超1200亿元、共88个项目开工竣工;投资总额622亿元、63个项目集中签约,一组组数据印证着侨胞与家乡的深度绑定。

另一方面,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为支点,汕头创新“侨领牵线+企业抱团”模式,助力汕头企业借“侨”出海,今年上半年侨资侨企带动300亿元产业投资、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478.9%的亮眼成绩,更让“侨”成为打通对外开放“双循环”的关键节点。

可以说,从“侨胞看汕头”到“侨胞建汕头”,这张“侨乡”名片已从“文化符号”焕新为“发展引擎”,转化为汕头迎头赶上的强大势能,让这座城市在广东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找到了独一无二的“核心密码”。

双节期间小公园人气高涨

以侨为引:开埠文化唤醒城市烟火气

“传统文化加科技,很有意思,第一次看这种节目!”国庆中秋假期,AI机器人在汕头小公园跳英歌舞冲上热搜,现场,深圳游客胡先生带着孩子一起观看了节目,忍不住为汕头创意点赞:“好看又好吃,这趟汕头行值了!”

被游客点赞的AI机器人“天团”,不仅戴上传统脸谱舞起气势磅礴的英歌,还手持鼓槌演奏二十四节气鼓,更有模有样地领队表演太极拳,凭借着“文武双全”的表演吸粉不少,“非遗+科技”也成为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一大文旅亮点。

谁能想到,这个烟火气十足的“城市会客厅”曾经也陷入沉睡,在完成外立面改造后却为没有人流而困扰,街上闲置商铺大门紧闭,“百载商埠”的荣光只剩褪色的招牌默默诉说着过往。但令人惊喜的是,这几年,小公园又“活过来”了!

工夫茶楼、潮汕文创店、传统小吃店、潮式主题酒店……漫步小公园,中西合璧的骑楼重焕光彩,街头快闪的英歌舞引得游人驻足喝彩,“四永一升平”的铺面内不断飘出迎客茶香,非遗潮剧的唱段在街头巷尾萦绕,夜间灯光亮起时,这里更成为年轻人聚会打卡的“网红地标”。

这份蜕变来之不易,里头,藏着汕头对侨乡文化“活态传承”的巧思。

今年,小公园开埠区最值得关注的,无疑是在两大盛会上“上新”的番客街——在这里,可以搭乘鮀城印象专列叮叮车穿梭街区,3D裸眼大屏带你穿越潮汕百年时光;也可以打卡德国潮州同乡会,挑选侨主题的伴手礼、品尝特色潮汕四宝。

据“番客街”专班负责人介绍,街区以“1个核心街区+八大主题场景+1条文化路径”为框架,打造根植侨脉、服务潮商的文商旅生态圈。目前,比利时潮汕同乡会、菲律宾粤商会等10家侨团已签约入驻,标志着“番客街”从物理空间更新迈向全球潮人资源的汇聚,成为汕头“以侨联心”的生动缩影。

AI机器人跳英歌舞(袁笙 摄)

从开埠区到海岛,汕头的文旅魅力持续延伸。国庆前夕,外交部前发言人赵立坚在社交平台“种草”南澳岛,让“彩虹海”、青澳湾等热门打卡点持续升温。日前,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挑战横渡南澳岛,更为这座运动休闲海岛人气加码。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携程集团联合推出的“广东入境游精品线路”中,“潮汕风情”汕头+潮州2日游赫然在列,八方游客们也跟随攻略漫步小公园骑楼群、登南澳岛观风车山海,遍尝美食感受“舌尖上的潮汕”。

数据是人气的最好证明:汕头市文旅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汕头接待游客450.2万人次,较去年国庆假期7天增长17.18%;实现旅游收入28.7亿元,增长20.11%。数字背后,是汕头对“文化赋能”的精准实践:没有将开埠文化、侨乡记忆当作“橱窗里的标本”,而是通过创意转化、场景再造,让文化变成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活日常。这种“活”起来的传承,不仅唤醒了开埠区的历史活力,更让“侨”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为汕头蝶变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以侨筑基:从创新领跑到蓝色经济,开辟产业升级新赛道

9月中旬,泰国正大集团资深董事长谢国民率集团高层莅汕考察,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与其共话桑梓情、共谋新发展。对于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谢国民给予高度认可,当他表达了正大集团推动采购合作、助力“汕货”走向全球的意愿时,这一幕,迅速刷屏“汕头朋友圈”!

“侨领归乡谈合作”的热度,让汕头全方位秀出特色产业硬实力。

当前,在广东“制造业当家”的战略蓝图下,汕头的特色产业正经历一场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深刻变革,近年来,几大特色产业慢慢摆脱虽有“产业集群”之名,却面临“贴牌多、品牌少”“低端多、高端少”的困境。

五年来,随着“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布局的深入推进,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大健康等特色产业已成功打造专属博览会品牌,用创新重新定义了特色产业的“汕头高度”。比如即将于10月底启幕的2025汕头玩博会,就吸引韩国、俄罗斯、巴基斯坦、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企业前来设立专区,成为汕头澄海加速“形成产业集聚区、龙头企业、平台、海外仓联动发展的跨境电商生态圈”的生动注脚。

而更令人瞩目的是,这条“汕字号”产业高质量发展赛道,已进一步铺向广袤大海——深海养殖平台、海洋生物制药车间、海上风电项目让人目不暇接,汕头正从“传统渔城”向“蓝色经济强市”转型,开辟出向海而兴的新赛道。

在南澳岛,全国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项目——“盛唐一号”海洋牧场9月正式投产,形成“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一片海两种收成”循环经济体系;海洋生物医药融资超64.78亿元,83家上市后备企业蓄势待发,当地企业研发的胶原蛋白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领域,让“小鱼虾”蜕变高附加值产品;构建“实验室+产业平台”的创新矩阵,建成涉海省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南澳科学会议“海洋牧场与蓝碳效应”高端论坛为产业发展注入智慧动能;依托粤东海上风电基地,创新“海上开发+陆上装备”开发模式,建成全球首个“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产业园,引进德力佳、洛阳轴承填补省内产业链空白……

自2020年以来,汕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5%,到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已达544.7亿元——数字增长的背后,更是发展逻辑的变革。

如果说,在产业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玩具和纺织等特色产业是“老树发新芽”,那么海洋经济则是“新枝开繁花”,是汕头通过科技赋能让海洋经济成为“迎头赶上”的新引擎,依托自身禀赋勇闯新局的生动写照。

“盛唐一号”海洋牧场9月正式投产(赵映光 摄)

以侨为脉:从地面织网到海上通航,搭建城市发展新骨架

汕头对海外侨胞最深的牵挂,是家乡的路变宽了。五年来,汕头以路网为笔,将“侨乡欢迎您”的心意织进每一条归途。

站在汕头东站的站台上,高铁列车飞驰驶向深圳只需1.5小时,广汕汕高铁、汕汕高铁的双线通车,标志着城市正式迈入“高铁时代”;海湾隧道、海滨路东延段等工程接连贯通,将“一湾两岸”的滨海风光与城市核心区紧密串联……这一系列变化,搭建起城市迎头赶上的“硬骨架”,更铺就了侨胞归乡的“暖心路”。

路网的升级,在今年被赋予更特别的意义——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承办城市之一,汕头的交通脉络正全力服务赛事保障。走进汕头东站,“十五运欢迎您”的蓝色标识与“侨乡欢迎您”的标语并肩而立,让不少专程回来观赛的游客和侨胞连连感慨:“以前回汕要辗转乘坐大巴,去南澳要乘坐轮渡,光在路上就要耗大半天,现在交通发达,看完市区的手球比赛,还能从南澳大桥开车到南澳岛体验冲浪,太方便了!”

“回家的路”越走越顺,城市面貌也随之焕新。南澳岛赛事配套道路升级后,沿途增设并完善的观景台、休息区,既让观赛动线更顺畅,也为滨海风光增添了服务亮点;市区主次干道完成风貌提升,新增的公交专线、共享单车停放点,让市民观赛、出行的便捷度大幅提升;各大商超、街头巷尾的运动主题装置与“迎十五运”标语相映成趣,让赛事氛围融入城市肌理。

更重要的是,这些路网不仅是“通行线”和“风景线”,更是“发展线”,是汕头从“内联”到“外联”、从“宜居”到“宜业”的转型缩影。

陆上,高铁双线串联大湾区,让侨商在家乡与沿海发达城市间搭建“产业协作通道”,推动玩具、纺织等特色产业与湾区产业链深度对接;海上,广澳港区持续释放能级,与周边港口共建“组合港口群”,开通25条国际集装箱航线,这些航线通达13个国家和地区60个港口,104.93平方公里的临港经济区获批设立,服务全球前二十大班轮公司直航东南亚、东北亚并中转全球,让“汕货”出海的效率与覆盖范围同步提升,“蓝色经济”借路网之势加速壮大,为侨乡打开了对接全球市场的新窗口。

显然,在路网的加持下,汕头与世界的距离正在拉近,这就是汕头“迎头赶上”的底气所在。

五年间,汕头最动人的改变,从来不是某一条路的通车、某一个产业的增长,而是“做好新时代侨文章”从一句理念,变成了让世界看得见的底蕴、摸得着的机遇、感受得到的城市温度。

我们相信,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与粤东地区协同发展的深入,随着侨资源与新兴产业的进一步融合,汕头必将在“赶上”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因为这座城市知道,它的根在侨乡,它的故事还在继续。

文、图 | 记者 蚁璐雅 通讯员 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