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王汝刚携滑稽天团重返舞台!新作座率98%,要为上海观众添福添寿

发布时间:2025-10-14 19:42:20  浏览量:2

“阿拉滑稽戏又回来啦!能让上海观众笑一笑、少烦恼,就是给大家添福添寿!”上海大宁剧院的舞台上,70岁的王汝刚握着话筒深深鞠躬,台下掌声与喝彩声交织在一起,甚至盖过了配乐的音量。

近日,由王汝刚担任艺术顾问的上海喜剧《虎口夺金》在此首演,首场演出上座率高达98%,连加座都座无虚席[__LINK_ICON]。这位上海滑稽界的“活化石”带着潘前卫、陈靓、舒悦等一众弟子重返舞台,用融合了传统滑稽与现代元素的新作,让沉寂已久的海派喜剧再次焕发活力。当熟悉的上海话台词响起,不少老观众红了眼眶:“这才是上海的味道,听着就亲切!”

带病排戏的坚守:70岁老艺术家的“舞台执念”

距离首演只剩一周时,剧组工作人员还在为一件事揪心——王汝刚的嗓子突然哑得几乎说不出话。连续半个月泡在排练场,从剧本打磨到演员调度事事亲力亲为,这位70岁的老艺术家终究扛不住了。医生反复叮嘱要噤声休息,可他转身就拿着润喉糖出现在排练厅,用手写板和手势指导年轻演员走位。

“王老师比我们年轻人还拼!”主演陈靓说起一个细节,有场戏需要还原抗战时期的市井场景,为了让台词更贴合当年的上海话腔调,王汝刚特意翻出珍藏的老唱片,逐字逐句校正发音,连“侬晓得伐”的语调起伏都反复示范。其实早在8月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就带着主创团队亮过相,还专门为剧目作诗鼓劲:“强国雪耻非复仇,英雄青史垂千秋”,激昂的诗句引来全场掌声[__LINK_ICON]。

这份执念早在《宝兴里》的演出中就显露无遗。去年5月,他与小翁双杰联袂主演这部都市喜剧,为了还原弄堂记忆,他特意去老城区采风,跟着修棕绷的手艺人学方言俚语,演出时即便汗湿戏服也全程保持最佳状态,最终让剧目收获“零差评”的口碑。有观众发现,这次《虎口夺金》的谢幕环节,王汝刚的白头发又多了些,但眼神里的光亮却丝毫不减。

新作藏巧思:“滑稽+红色”的破圈尝试

“别以为滑稽戏只会插科打诨,我们照样能把红色故事讲得动人!”王汝刚在后台接受采访时,语气里满是自豪。这次的《虎口夺金》跳出了传统滑稽戏的市井题材,聚焦抗战时期上海民众智夺黄金支援前线的热血故事,既是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也是海派喜剧的一次大胆突破[__LINK_ICON]。

为了平衡历史厚重感与喜剧张力,剧组下足了功夫。王汝刚带着编剧团队查阅数十份史料,既保留了“卖梨膏糖”“说独脚戏”等经典市井场景,又通过幽默桥段展现普通人的家国情怀。舞台上,吴淞口的码头布景精准还原当年风貌,百乐门的歌舞片段充满时代气息,连演员的服装纹路都严格参照史料复原,让观众仿佛穿越回老上海[__LINK_ICON]。

更令人惊喜的是“滑稽+”的创新表达。剧中融入了脱口秀的即兴互动、魔术的场景转换,甚至在关键场次加入杂技元素,既让年轻观众眼前一亮,又没丢了滑稽戏的根。有95后观众在社交平台留言:“本来陪爷爷奶奶来看的,没想到自己先笑出眼泪,原来上海话的幽默这么有感染力!”这种跨次元的融合,正是王汝刚一直倡导的:“传统不是守旧,要让老艺术跟上年轻人的脚步。”

台下的感动:三代同堂追戏的温情画面

演出散场时,剧院门口的场景格外暖心:白发苍苍的老人牵着孙辈的手,嘴里念叨着剧中的经典台词;中年观众举着手机和演员合影,说着“从小看您的戏长大”;还有带着外地朋友来的上海人,边翻译台词边解释“噱头”的含义。

78岁的张阿姨是王汝刚的老粉丝,从《七十二家房客》追到现在,这次特意坐一小时公交来看戏。“以前看电视总觉得不过瘾,现场看才够味!王老师一开口,我就想起年轻时在大世界看戏的日子。”她手里攥着节目单,上面已经签满了演员的名字。

最让王汝刚动容的是一对父子。父亲周先生说,自己小时候跟着爷爷看王汝刚的戏,现在带着10岁的儿子来感受,没想到孩子全程看得津津有味,还学会了剧中的上海话顺口溜。“能让三代人坐在同一个剧场里笑出声,这就是我们最想做的事。”王汝刚说,这比任何奖项都珍贵。

初心不改:为上海观众守好“笑的阵地”

“有人问我,都70岁了还拼什么?我说就拼这口气——不能让上海观众没戏看!”王汝刚的话道出了老艺术家的初心。这些年,他一边带着团队深耕小剧场,把“上海笑天地”的品牌擦得更亮,一边每年推出1至2部原创大戏,让独脚戏这门非遗艺术活起来[__LINK_ICON]。

就在上个月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演出上,他还与梁谷音、茅善玉等艺术家同台,为观众献上经典独脚戏片段,为了契合主题反复调整曲目,直到演出前一天还在打磨细节[__LINK_ICON]。有人劝他歇一歇,他却摆摆手:“只要观众还愿意看,我就一直站在台上。”

演出结束后,王汝刚站在剧院门口,一一送别观众。有粉丝问他下次什么时候再演,他笑着说:“放心,我们不会走远,很快就带着新戏回来!能让大家笑一笑、添点乐,就是给上海观众添福添寿。”夜色中,他的身影不算高大,却撑起了海派喜剧的一片天。

从知青医生到滑稽大师,王汝刚用一辈子坚守舞台;从传统戏到创新剧,他带着海派喜剧不断前行。正如他所说:“滑稽戏是上海的文化名片,我要守好这张名片,让笑声一直传下去。”这份坚守,或许就是老艺术家给上海观众最好的“福寿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