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热土印青春
发布时间:2025-10-15 16:05:22 浏览量:1
佴智芮,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法官助理。
2022年,我从武汉大学毕业后,成功考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记得刚入职时,我带着厚厚的法律汇编书籍和满腔热情跨进法院。回想起曾经的岁月,内心依然充满激动。
从“离开”到“返回”
我的爷爷是江苏南京人。20世纪60年代,爷爷作为支边青年来到新疆从事农林技术工作,与本地群众一起“向荒地开战、让戈壁献粮”。我的父亲出生在新疆,在新疆读书、工作、成家。
年少时,我总希望通过高考走出新疆。这也是当时许多边疆年轻人的想法。我读中学的时候,很多人只要去了新疆之外念大学,大多会选择留在外地。
最终,我如愿地考入武汉大学。然而,当我毕业时,我惊奇地发现很多人主动选择来到新疆。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新疆发展得越来越好。于是,我决定回到新疆,为这一片热土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作3年来,我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来到新疆工作。我们庭现在有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干警,他们都被新疆的魅力所吸引,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绽放青春风采。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警,我们既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受益者,更是法治新疆建设的接力者。我看到青年干警在办理涉民族习俗案件时,既坚守法律底线,也善于将民俗习惯引入裁判说理;在办理涉及民生领域案件时,用心用情将调解工作贯穿案件审判全过程;在法治宣讲活动中,青年干警走进社区、乡村、部队、学校,以浸润式普法,推动形成平等和谐互信的社会氛围……我们青年一代正在书写新疆法治发展的新篇章。
坚守法治初心
我开始接触案件时,才发觉,要想妥善办好一起案件,只弄懂书本上的法条是远远不够的。
我所在的新疆高院民事审判第一庭主要办理婚姻家事、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侵权等传统民事案件。为了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我们经常开展巡回办案。
三年来,我跟随法官踏遍了新疆的多个乡镇,在葡萄架下调解过离婚纠纷,在棉田垄沟旁确认过土地流转协议,在村委会处理过合同纠纷……巡回办案的同时,我们还会总结类别标准:针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10类法律风险,法官带我前后三次前往南疆各地,同时通过法答网、人民法院案例库研究相关疑难复杂问题,形成《新疆法院审理涉农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调研报告》;针对婚姻家事纠纷持续上涨的态势,我们深入新疆法院基层人民法庭调研,形成《新疆法院离婚纠纷案件的态势分析及路径探索》,并对相关部门推进婚姻家庭纠纷化解提供10条工作建议……这些经历让我体会到,新疆法治进步的根基,在于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化作田间地头的司法实践。
司法审判的温度,不仅藏在一份份公正的判决书里,还藏在与当事人耐心沟通的过程中。新疆高院民一庭还负责办理再审审查案件。许多当事人在经过二审程序后,会抱着走通所有法律途径的态度,坚决一诉到底。我的师父常常告诫我:“办理再审案件,一定要想清楚老百姓在争什么。在学会判断是非之前,一定要先学会倾听。”
“向你们诉说完,我觉得自己的心结终于解开了。”这是我在办理再审案件时常会听到的一句话。耐心倾听时,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在再审询问阶段,许多当事人往往持续诉说着自己的苦楚,常常会说着说着就哭起来。此时,我们的倾听就像是搭建起一座与当事人心灵相通的桥梁。只有真正听到了当事人的心声,才能让当事人觉得自己被理解。
民族团结一家亲
近年来,新疆法院持续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以下简称“结亲活动”)。新疆高院开展结亲活动的地点是和田地区墨玉县,而我的结亲活动对象是一位刚从江西打工返疆的维吾尔族大哥则科如拉。
则科如拉的家在村子最边上,距离村委会有几十公里。每当我去村里时,他总会骑着摩托车来村委会接我。
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喜欢找我们聊天,问我们有没有上大学、在哪里上的大学。如今,这些小朋友们在学校接受的都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跟我们沟通没有一点障碍。他们对我说,以后想去乌鲁木齐读高中,然后去更远的地方读大学,去和家里不一样的地方看一看。小朋友们还会给我们唱儿歌,跳维吾尔族舞蹈。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一起生活、学习、劳动,分享彼此的故事。我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这种亲身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情感的交融。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
回望新疆法院70年历程,从背着国徽骑马巡回审判,到开着“法治大篷车”走遍沙漠绿洲,再到建设“一带一路”司法服务数字枢纽,新疆法院人的接力传承,推动着这片土地实现从“送法下乡”到“数字法院”的深刻变革。作为新时代新疆法院青年干警,我将继续用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司法实践,在天山南北书写公平正义的时代答卷!
本期封面及目录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18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76期
编辑/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