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江流域自然疗法首登国际舞台,盖上生态治理“最高印章”
发布时间:2025-10-17 07:06:59 浏览量:2
有关“上海是钢筋森林”的固有印象,正被黄浦江畔的绿意消解。
贯穿上海全域的黄浦江流域,日前披露多项进展:上游郊野地区,新近诞生150个生态复合单元,每个面积约20平方公里,探索生态空间的复合治理和利用。中游城镇地区,黄浦江上唯一的江心岛,复兴岛未来蓝图浮出水面,将打造北部生态鸟岛湿地空间。下游滨海地区,围绕海岸规划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逐步修复海岸带生态。
在10月15日闭幕的2025年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CC)上,《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上海黄浦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正式发布并入选全球案例,正式盖上了国际生态治理的“最高印章”。
国际上,NbS案例大多是微观视角,聚焦点位上的修复。“上海案例是把生态思维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大会主办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NbS全球中心主任查尔斯•卡朗瓦说。这种全流域、系统性的视角,为全球超大城市的生态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NbS上海案例发布现场
跳出碎片化思维
复兴岛不是孤立存在的生态单元,实际上,生态修复理念已经融入到更大尺度的城市规划当中。
今年发布的《黄浦江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提出,在原有的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的基础上,再向两端延伸,扩大滨水基因向腹地延伸。在黄浦江沿岸地区及主要支流,打造蓝绿生态走廊,培育多维度生态网络。
“过去一直觉得上海是典型的大都市,能看到自然和城市如此深度融合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上海在全流域系统性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的经验,对太平洋地区的生态治理工作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大洋洲区域办公室工作人员维奈·辛格说。
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行业盛会。今年大会期间,上万名代表来到阿布扎比主会场,他们来自世界多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术界和企业界,交流着当下最前沿的生态理念。会上,NbS上海案例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
这是NbS上海案例首次登上国际舞台向全球推介,也是中国在WCC首次发布的3个生态保护公共知识产品当中,唯一基于城市尺度进行系统性生态治理的案例。其创新意义在于,从一开始便跳出碎片化思维,首次把修复视野拓展到超大城市全域尺度。
“今年6月,全球首个NbS城市中心在上海成立,已成为亚洲区域内创新、学习与合作的‘催化剂’。”查尔斯•卡朗瓦说。
全面系统并因地制宜
南汇东滩N1片区规划范围15.32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建设中,已初具“滨海森林洲岛”的空间意境。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片森林绿地,还将承担城市的土方消纳、沿海防汛、都市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
生态治理往往牵扯着许多复杂的影响因子。以郊野生态营造为例,上海空间资源约束形势严峻,需要探索空间资源复合增效、生态协同治理,破解乡村发展、生态建设、耕地保护等多元需求博弈难题。
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多重挑战的今天,串联起“江洲、湖荡、海潮、湾岛、城园”五大湿地生态谱系的黄浦江流域也面临各种不同的生态挑战。这也意味着,应对生态挑战的“自然疗法”不能简单地“看天吃饭”,需要一套全面系统又因地制宜的技术思路。
上海梳理湿地生态的谱系脉络,寻找源头和系统治理方案,实施“上游生态涵养保育、中游城绿融合共生、下游海陆韧性协同”的全流域治理新模式,延续和传承江南水乡特色湿地空间肌理。
上游郊野地区,湖荡星罗棋布,尤其在青西地区依托独特的“湖沼荡田”,形成了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围绕蓝绿生态基底环境改善与提升,开展15个沪派江南营造试点,建成10座郊野公园,推动低效建设用地复垦复绿、新增农林生态空间132平方公里,持续提升蓝绿生态基底浓度,营造“湿意盎然”的江南意境。
中游城镇地区,注重自然和城市共生,探索“空间再自然化”。比如,在黄浦江与大治河“十字交汇”的区域,城乡逐渐交融,催生出城市与田园交融的独特生境,兼具自然野趣和人文烟火气。再比如,在中心城打造“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贯通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沿岸建设湿地公园,利用城市的“边角料”空间,改造成口袋公园,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亲近自然。
下游滨海地区,凭借“向海而生”的地理优势,依托大吴淞三岔港、复兴岛等河口空间,展现上海“通江达海”的格局和魅力,强化连接城市与海洋的生态纽带。提高城市“韧性”,保护潮汐湿地,为数百万迁徙候鸟、濒危水禽提供优质栖息地;建设南汇东滩N1片区等韧性海岸带,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NbS上海案例是一本案例集,这些案例很好地展示了中国超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借助自然的作用,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IUCN中国代表处主任张琰说。
贡献更多“上海经验”
曾经,黄浦江流域劣五类水体遍布,河流与城市割裂;如今,95.6%的水质达到优良标准,并融入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作为一份可推广方案,上海黄浦江流域的“自然疗法”证明:生态保护与超大城市发展,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支撑起黄浦江及其腹地蜕变的,是城市生态治理思路的跃迁。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首次提出建设‘生态之城’,NbS上海案例就是上海多年来坚持这一方向持续探索的缩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用途实施处处长吴燕表示,在实践中,上海坚持国际眼光、世界标准,秉持系统思维与自然工法,通过规划先行、全域统筹、分类施策的方式推进生态治理。
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NbS上海中心)主任田峰说,上海将围绕规划一张蓝图,继续开展NbS研究、本土化实践与国际合作,分享河口型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之城”的建设经验。
接下来,上海还将进一步谋划区域性、流域型的NbS本土化应用——包括申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鑫表示,上海将继续以“两山”理念和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导,深化超大城市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在高密度人居环境下,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治理新路径,为全球超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上海经验”。
栏目主编:陈玺撼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