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孔子|“歌舞团”风波里的礼崩乐坏(33)

发布时间:2025-10-20 12:41:59  浏览量:1

春秋的风,吹得周礼摇摇欲坠。诸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权臣不把国君当回事,鲁国的鲁昭公与“三桓”便是这乱世权力博弈的缩影。而那场“斗鸡之变”的另一条导火索,竟是一支“歌舞团”。

季平子坏了规矩,把鲁昭公专用的“歌舞团”拉到自家,载歌载舞祭祀祖先。鲁昭公如何忍得?一向强调尊卑礼仪的孔子听说后,怕是脸都涨红了,愤然道“八佾之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佾”是乐舞的行列,更是身份的标尺:一佾八人,八佾六十四人,按周礼,这是周天子独有的规格。钱穆先生说,这话更该理解为“季家忍心做这事,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祭祀祖先是古代最重要的礼仪,“歌舞团”是献给祖先的敬意,更是等级的具象。周天子用六十四人的舞团,诸侯用四十八人,大臣用三十二人,普通人只能“自导自演”或请“草台班子”。鲁昭公二十五年的祭祖,本该是国君的庄严肃穆,季平子却先私祭,还调走了鲁昭公的三十二人舞团,凑成六十四人的“天子规格”,把鲁昭公和周天子都当成了空气。

想象一下,鲁昭公祭祖时,说好的四十八人舞团只剩十六人,祖宗没“饱眼福”,自己还当众出丑,像办喜事请了明星却只来几个模仿秀演员。他怒而攻季平子,季平子起初如丧家之鼠,可“三桓”本是命运共同体,叔孙氏、孟孙氏出手相助,鲁昭公兵败如山倒,逃到齐国组织“流亡政府”,最终客死晋国。

一支“歌舞团”,闹得君臣反目、国家动荡,这背后是礼的崩塌、权的倾轧。春秋的江湖,礼仪是面具,权力是内核,那支载歌载舞的队伍,终究成了礼崩乐坏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