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央视第一美女,赴港生子离开央视舞台,如今远居美国不再露面
发布时间:2025-10-24 14:40:03 浏览量:1
“中国第一女司仪”如今在美国养老院里,把当年春晚的礼服剪成了一块块抹布。
剪刀下去,金丝银线碎成一地,她边剪边嘟囔:“当年站那儿一句‘观众朋友们’能换来全国掌声,现在擦桌子还得自己弯腰。
”
没人想到,那个1987年春晚一开口就让十亿人跟着她呼吸的李小玢,晚年最大的成就感来自把番茄种到拳头大。
她在加州尔湾的55+社区,每天六点起床,先打一套自己瞎编的“广播体操”,再给番茄苗讲相声——据说苗长得比她在央视那会的脸色还红润。
邻居以为她是退休的中文老师,没人认出她是当年让王刚、姜昆都主动侧身半步的“台柱子”。
可光环这玩意儿,一旦离开聚光灯,轻得像灰。
她第二段婚姻跟着港商丈夫漂到香港又漂到洛杉矶,护照换了两本,厨房里的锅却越买越小。
两个儿子一个成了硅谷“码农”,一个忙着帮国内老板把仓库搬到墨西哥,她插不上话,只能把想说的话写进毛笔字:一张“忍”,一张“算了”。
写完了贴在冰箱上,字干得比她的情绪还快。
2023年冬天,央视《春晚四十年》纪录片组千里迢迢扛机器来找她。
导演以为她会抱着老录像带哭,结果她端出一盘自己蒸的枣馒头,说:“别拍我皱纹,拍馒头,褶子均匀。
”镜头里,她指着当年主持春晚的旗袍笑:“腰这里当年能塞进去一个拳头,现在塞得进一个我。
”全场没人敢接话,只有她自己笑得像开水壶,啪嗒啪嗒冒气。
也有不甘。
去年她偷偷报名社区朗诵比赛,选了《春江花月夜》,读完裁判给她颁了个“最佳勇气奖”。
她拿着奖状回家,对着镜子练了三天微笑,第四天把奖状垫了锅,说“铝箔纸挺结实”。
可夜里孙子发来一段抖音,是她当年报幕的黑白影像,弹幕齐刷刷刷“开口就是国泰民安”。
她盯着屏幕,忽然把音量调到最大,整个人蜷进沙发,像把老骨头重新塞进那袭旗袍,一秒入戏,轻声补了句“观众朋友们”,尾音还是当年的弧度,只是客厅空空,回声撞在墙上,又弹回她自己心里。
现在她每天录一段“李小玢慢生活”,孙子剪完传回国内,点赞最多的是她教网友用旧纱巾包韭菜盒子,说“这样不串味”。
有人留言“李老师您当年可是国宝”,她回了一个番茄表情,配文:“国宝得先吃饱。
”轻描淡写,却像把日子也顺道擀成了皮,包得住酸,也包得住甜。
偶尔社区放老电影,她站在后排瞄一眼,看见自己28岁的脸被投影到白墙上,还是会下意识收腹。
散场时她小声跟同伴嘀咕:“那时候灯光一打,眼睫毛都是台词;现在灯光再亮,只能照见老年斑。
”同伴没听清,问她说了啥,她摆摆手:“说今晚月亮不错,像当年演播厅的顶灯,就是没人喊‘三、二、一’了。
”
人生这场直播,没有返场。
她比谁都明白,所以把每一天剪成抹布,擦完桌子,顺手也把遗憾抹成淡淡水痕。
剩下的,就是继续给番茄苗讲相声——苗不会鼓掌,但会结果,红彤彤坠在枝头,像一场无人知晓的谢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