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星二代是光环也是枷锁,张可盈靠作品进阶,观众认演员不认妈

发布时间:2025-10-20 06:24:26  浏览量:1

由菅纫姿领衔主演的年代剧《依依向北风》在央视八套的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收视率和话题热度都很高、

剧中汇聚了很多优秀的演员,这其中就包括“张凯丽的女儿”张可盈。一句简单的身份注解,像根无形的线,把这位刚凭《幸福到万家》拿到金鹰奖提名的演员,又拽回了“星二代”的讨论漩涡里。

但这次的旋涡里,多了些不一样的声音。当镜头扫过她饰演的知青面对高考恢复时,从迷茫闪烁到骤然发亮的眼神,有观众补了句“别光说她妈了,这演技真能接住年代剧的厚重感”。

从综艺里被批“公主病”的争议体,到人艺舞台上扛得起《原野》主角的话剧演员,再到如今央视正剧里的知青群像一员,张可盈的成长轨迹里,藏着星二代在娱乐圈最真实的生存图鉴:光环是自带的聚光灯,也是摘不掉的紧箍咒,而破局的钥匙,从来只有角色本身。

内娱对星二代的审视,向来带着放大镜。张可盈刚冒头时,这面镜子照出的全是“特权滤镜”——“肯定是靠妈拿的资源”“星二代就是吃红利”,哪怕她2017年从香港退学重考,以文化课第一的成绩挤进中戏,也被说成“有退路才敢折腾”。

真正让争议发酵的是综艺《让我来唱》。节目里她犹豫选导师时的蹙眉,随口抱怨住宿条件的一句话,被剪辑成“公主病”的铁证。

放在普通素人身上或许只是“纠结的小细节”,但落在“张凯丽女儿”头上,就成了“星二代吃不了苦”的佐证。那段时间,她的微博评论区被“资源咖”“抗压差”的标签淹没,就像蔡国庆在节目里点破的:“星二代就得比别人多扛一倍的质疑,因为大家默认你起点高。”

但放大镜的另一面,是努力被轻易忽略。很少有人提她考人艺时的经历:2021年从中戏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人艺,刚进院就被委以重任——饰演《原野》里的花金子。

这个曾由刘晓庆、徐帆演绎过的经典角色,集泼辣、隐忍、叛逆于一身,每场戏都要在大喜大悲里反复撕扯。

为了贴近角色,她把自己关在排练厅里琢磨台词,连吃饭都在练习“放得开又收得住”的肢体语言,最后在舞台上那句对着焦大星的“我爱你,我疼你”,把愧疚与憎恶揉在一起的层次感,让台下的老戏骨都点头认可。

更没人算过她在话剧舞台上的“苦功”。主演《华沙旋律》时,她要一人撑起半场戏,既要用细腻的表情传递波兰女孩格里娅面对爱情的期待与恐惧,还要现场演唱俄语和波兰语歌曲,连服装切换都要在10秒内完成,却始终没出戏。

而在《悲惨世界》里分饰芳汀与珂赛特双角,前一幕还是被生活碾压的苦难母亲,下一幕就要变成纯真少女,这种“人格分裂式”的演绎,连搭档的前辈都夸“舞台淬炼出来的演员,爆发力就是不一样”。

这些在话剧舞台上“把自己撕碎再缝合”的日子,成了她对抗标签的第一块盾牌。就像她后来在采访里说的:“舞台上没人管你是谁的女儿,演砸了观众当场就会离场,这比任何骂声都管用。”

星二代的争议要靠作品平息,这是内娱颠扑不破的真理。张可盈真正让舆论转向,是从两部反差极大的影视剧角色开始的。

《幸福到万家》里的何幸运,是她第一个让观众“忘了她妈是谁”的角色。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女孩,被婚闹击碎尊严,在城市里被现实磨平棱角,从最初的怯弱瑟缩到后来的清醒独立,每一步转变都藏在细节里。

法庭上为姐姐据理力争时,指尖攥得发白却挺直腰杆的倔强;被律所前辈PUA时,眼神从期待到失望的渐变;最终选择离开不公环境时,那句“我要活成自己的光”里的释然,层次分明得像刻在脸上。

更妙的是《温暖的,甜蜜的》里的顾晓曼。如果说何幸运是“压抑的成长”,顾晓曼就是“张扬的复杂”:表面上是嘴甜乖巧的表妹,背地里却藏着嫉妒与虚荣,对着表姐的男友暗送秋波时的眼神闪躲,被拆穿后强装镇定的慌乱,把“坏得有层次”演得让观众又爱又恨。

有网友调侃这是“换脸式演技”,上一秒还是何幸运的卑微,下一秒就成了顾晓曼的精明,完全看不出是同一个人。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角色能同时入围金鹰奖女配评选,成了她最硬的“实力名片”。要知道,金鹰奖的提名名单里藏着业内的认可度,能凭两个反差角色同时入围,就算放在非星二代演员里也少见。就像影评人说的:“标签再响,也盖不过角色的声音。当观众为何幸运心疼,为顾晓曼生气时,‘张凯丽女儿’的身份就已经被淡化了。”

这种淡化,离不开她清醒的表演理念。她在采访里说过一句很戳人的话:“演戏是让角色吃掉自己,唱歌才能做自己。” 这句话不是空话。演何幸运时,她把自己的开朗性格藏起来,连经纪人见了都问“你是不是在剧组受委屈了”;演花金子时,她刻意模仿旧时代女性的步态,连走路都带着“被封建礼教捆着的沉重感”;到了《依依向北风》的知青角色,她又剪掉了留了多年的长发,提前去农村体验农活,晒黑皮肤,就为了“让观众看到角色,而不是我张可盈”。

《依依向北风》对张可盈来说,是场关键的“考试”。这部横跨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知青剧,没有流量明星加持,全靠菅纫姿、鲁诺这些实力派撑场面——菅纫姿为演好赤脚医生练了两个月针灸,指尖磨出厚茧;鲁诺为还原农活状态,拍戏时受伤缝针,伤疤成了角色的“勋章”。在这样一群“拼细节”的演员里,想靠“星二代”身份刷存在感根本行不通。

张可盈饰演的知青角色,不是绝对主角,却在群像戏里扎了根。有场戏是知青们得知高考恢复的消息,有人欢呼雀跃,有人沉默落泪,她站在人群末尾,没有夸张的动作,只靠眼神完成了情绪递进:先是听到消息时的愣神,接着是想起家人的酸涩,最后是攥紧拳头的坚定,短短三秒的镜头,把“在时代洪流里抓住希望”的感觉传了出来。

导演后来在采访里特意提了这场戏:“可盈没有抢戏,而是真正融入了群像,这很难得,说明她懂角色的‘位置’。”

这种“懂位置”,恰恰是她摆脱星二代浮躁感的证明。早年刚入行时,她也试过青春剧里的亮眼角色,比如《我只喜欢你》里的于苗苗,虽然讨喜,但总跳不出“漂亮小花”的框架。

而这次在《依依向北风》里,她甘愿做“群像里的一块砖”,没有刻意设计高光时刻,却靠细腻的表演让角色立了起来。这种转变,就像她从话剧舞台到影视屏幕的适应——舞台需要“镇场的爆发力”,而年代剧需要“藏锋的真实感”。

更重要的是,央视这个平台给了她“破圈”的机会。金鹰奖提名证明了业内认可,而央视黄金档的受众覆盖全年龄段,不少中老年观众未必知道“张凯丽的女儿”是谁,却会为剧里的知青角色动容。有网友晒出父母的评论:“这姑娘演得像我当年下乡时的同学,眼神特真。” 这种来自“非粉丝群体”的认可,比任何热搜都更能消解身份带来的偏见。

张可盈的成长轨迹,戳破了内娱对星二代的两个误区:一是“星二代都靠资源”,二是“星二代不用努力”。

事实上,星二代的“资源”从来都是把双刃剑。张凯丽的身份或许能让她获得更多试镜机会,但也让她的每一步都被放在聚光灯下审视。

就像她在直播里自嘲的“脑供水过足”,本是化解综艺争议的玩笑话,却被解读为“星二代说话不过脑子”。这种“过度关注”,让她必须比普通演员更谨慎——别人可以试错的角色,她不能;别人可以随口说的话,她得掂量。

而她对抗这种“过度关注”的方式,是把“资源”转化为“底气”。人艺的话剧舞台不是靠关系能进的,金鹰奖的提名不是靠名气能拿的,央视正剧的角色更不是靠身份能留住的。这些实打实的经历,就像沈佳润靠全开麦打脸“资源咖”质疑一样,成了星二代最硬的“通行证”。

内娱从来不缺星二代,但能真正站稳脚跟的,从来都是“把标签当动力”的人。谢霆锋早年被骂“靠爹”,靠《线人》拿了金像奖影帝;郭德纲的儿子郭麒麟,用《庆余年》里的范思辙证明了自己的演技。张可盈走的也是同一条路:从被标签定义,到用角色说话,再到让观众记住“演员张可盈”。

就像《依依向北风》里的知青们在时代浪潮中寻找自我一样,张可盈也在星二代的光环与争议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她曾说“不想活在妈妈的影子里”,现在看来,她做到了。不是靠刻意切割,而是靠一个又一个角色的积累,让“张凯丽女儿”的影子,慢慢被“何幸运”“花金子”“知青”这些角色的光芒盖住。

剧集还在热播,关于她的讨论或许还会带着“星二代”的前缀,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点已经变了。从“她是谁的女儿”到“她演的角色怎么样”,这看似微小的转变,恰恰是对一个演员最好的认可。

毕竟内娱的终极法则从来简单:观众或许会因为你的身份好奇,但只会因为你的角色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