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韵春声里的农耕史诗——李树基《农乐舞》的民族文化解码
发布时间:2025-10-25 09:55:51 浏览量:1
当画布上的朝鲜族姑娘扬起鼓槌,腰间长鼓的红绸与碧色禾野共舞时,李树基油画《农乐舞》便成为了一扇窗,我们看见农耕文明的史诗在鼓点中跳动,看见一个民族的文化魂魄在舞姿里舒展。这幅油画不仅是色彩与线条的艺术结晶,更是朝鲜族农乐舞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镜像,让我们得以在笔墨间解码舞乐和鸣的民族审美,在形神里触摸农耕文明的精神脉搏。
舞乐和鸣:丹青里的非遗活态传承
当油画布上的朝鲜族姑娘扬起手臂,腰间长鼓的红绸带似与春风共舞,李树基的《农乐舞》便在色彩与线条间,奏响了农耕文明与民族艺术的和鸣之曲。
朝鲜族农乐舞是“农耕文明的活态史诗”,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祭祀与狩猎活动,后演变为庆丰收的群众性艺术。在这幅作品中,画家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农乐舞“载歌载舞”的精髓。姑娘手持鼓槌,身挎长鼓,鼓面的红与衣袂的粉白在碧色禾株的映衬下,既显民族服饰的艳丽,又透农耕场景的鲜活。这种“舞乐一体”的呈现,恰是农乐舞综合性与集体性的微观缩影。它本就是融合音乐、舞蹈、戏剧的艺术,数十上百人持小锣、长鼓边奏边舞,角色多样如官吏、猎人、农妪,而画中姑娘的舞姿,便是这宏大集体表演中一抹灵动的切片,以个体的鲜活折射出群体的欢腾。
从艺术传承维度看,这幅画的创作语境更具时代意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它被印成年画在东北地区特别是朝鲜族集聚区张贴,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视觉媒介。年画的属性让艺术走出殿堂,走入寻常百姓家,正如农乐舞从祭祀仪式演变为民间娱乐,在“下沉”中完成了文化生命力的延续。画中姑娘的笑容与舒展的肢体,传递的不仅是舞蹈的欢快,更是劳动丰收后“心花放”的喜悦,这种情绪共鸣,让非遗在视觉艺术中获得了更广泛的情感连接。
形神兼具:画布上的民族审美表达
在李树基的笔下,“形”的刻画是对朝鲜族文化符号的精准还原,“神”的塑造则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诠释。
形之美,见于服饰与道具的细节。朝鲜族传统服饰“白衣红裙”的色彩搭配,在画中被晕染得层次分明:白衣的素净衬出民族的质朴,红裙的渐变如丰收的红穗般热烈,腰间长鼓的朱红与绸带的飘曳,更是农乐舞“鼓艺为魂”的直观体现。长鼓作为朝鲜族歌舞的标志性道具,在农乐舞与长鼓舞中都占据核心地位,它既是乐器也是舞蹈的“伴侣”,舞者以鼓点节奏带动肢体韵律,画中姑娘扬起的鼓槌与伸展的手臂,定格了鼓乐与舞姿的动态平衡,让观者能透过静态画面感知到鼓点的铿锵与舞步的灵动。
神之美,见于神态与姿态的共情。姑娘仰首展臂的姿态,是农乐舞“张弛有度”审美特征的具象化。既含祭祀仪式的庄重感,又具民间娱乐的欢快感,这种“和谐”的审美,是朝鲜族文化精神的凝练。她的笑容里,有“劳动的喜悦叩响心鼓”的满足,有“春风送暖”的惬意,更有对生活与土地的热爱。这种精神气质,与农乐舞作为“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载体”的属性高度契合,画家以一人之姿,勾勒出一个民族在农耕生活中孕育的乐观与奋进。
画诗共生:时代语境下的文化传播范式
当李秀忠的配诗“条田镶嵌着碧绿的禾株,劳动的喜悦叩响人们的心鼓。春风送暖心花放哟,朝鲜族姑娘起起欢乐的舞”与李树基的油画相遇,一种“画诗共生”的文化传播范式便应运而生,在八十年代的时代语境中,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从创作逻辑看,诗与画的结合是“视听通感”的艺术实践。油画以视觉语言呈现舞姿、服饰与田园,诗歌以听觉意象与情感表达拓展了画面的精神维度。“条田”“禾株”的农耕场景描写,让画中碧色背景有了更具体的语义。那是丰收的希望之地,是农乐舞诞生的文化土壤;“心鼓”的意象则与画中长鼓形成互文,将劳动的喜悦从肢体动作深化至精神共鸣,使观者既能“见其舞”,更能“感其情”。
从传播价值看,年画载体与诗画结合的形式,打破了艺术传播的圈层壁垒。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年画是民间最具影响力的视觉媒介之一,它将高雅的油画艺术通俗化,将小众的民族舞蹈大众化。诗的韵律感与通俗性,又降低了文化理解的门槛,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在“欢乐的舞”的意象中,感知朝鲜族文化的魅力。这种传播范式,本质上是对农乐舞“群众性”特征的呼应。农乐舞本就是集体参与的艺术,年画与配诗让这种“集体性”从舞蹈现场延伸至千家万户的墙壁,实现了文化影响力的几何级扩散。
鼓槌落处,是民族文化的永恒心跳
李树基的《农乐舞》,绝非一幅简单的风俗画。它以油画为媒介,将朝鲜族农乐舞的“舞乐共生”“形神兼备”凝固为视觉史诗;以诗画结合、年画传播的形式,让非遗文化在时代语境中完成了一次生动的“破圈”。
画中姑娘的鼓槌落下又扬起,每一次挥动都是对农耕文明的致敬,每一次鼓响都是民族精神的心跳。从古代祭祀的庄重,到丰收庆典的欢腾,再到年画里的家喻户晓,农乐舞的生命力,在李树基的丹青中、在李秀忠的诗句里、在无数观者的共鸣中,持续勃发。它不仅是朝鲜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民族艺术星河中一颗璀璨的星,以鼓韵春声,诉说着农耕文明的壮阔,吟唱着民族认同的深情,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鲜活,永远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