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香港舞台剧《薄伽梵歌》登场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

发布时间:2025-10-26 19:49:08  浏览量:1

在香港特区政府驻京办支持下,邓树荣戏剧工作室《薄伽梵歌》于10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连演三场,作为亚洲巡演首站,以简约极致的舞美和黄智雯、张学良的联袂主演赢得业内关注

说白了,这是一次把香港舞台创作直接带到北京“主场”的试水,既是艺术的交流,也是城市文化战略的落地

业内人士提到,此番登场的目的很清楚——用国际戏剧的窗口展现香港的文化软实力,服务其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路径

我在剧场门口听到有人低声念叨,“三场太紧密了”,紧密也是诚意的体现,这种节奏往往能看出团队的执行力

《薄伽梵歌》取材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讲的不是书斋里的哲学,而是王国战争中的抉择与人心

作品以叙述、无言剧、舞蹈、歌唱与视觉艺术交织推进,让古老文本在现代语境里发声,带着冷静的哲思也带着火热的身体

舞台上几块木板、几束冷光,演员一步跨过,影子在侧墙晃了一下,我不由得想问:当下的焦虑和古代的困局,究竟相差几步路?

从时间线上看,这部戏在2023年首演,2025年6月作为“香港艺术发展局三十周年志庆艺术节”节目重演,再到10月的北京三连场,路径清晰、节奏稳定

换句话说,它不是“新鲜出炉”的一时之作,而是打磨后的再出发

这样的“反复练习”对一部讲求节奏与节制的作品来说,尤为重要

这次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以“聚”为年度主题,开幕于10月11日,闭幕在11月26日,期间纳入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

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表示,主题“聚”意在“艺相聚、光同途”,希望用戏剧聚合不同文化与观念,为戏剧艺术注入新活力

数据摆在那:来自9个国家的14部剧目,将呈现42场演出,还有50余场配套艺术活动,包括工作坊、高清影像放映等,还新设最佳剧目、最佳导演等评选环节

热闹归热闹,门槛也不低

说到阵容,《薄伽梵歌》由黄智雯、张学良担纲,舞美、灯光由多位舞台剧精英搭建

演出里有个细节让我记住了:演员收声的那一刻,全场像被“抽空”,只剩灯光在地面画出一条细线

这类极简设计并非炫技,它逼你把注意力放在“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更扎心的是,简约也意味着不容藏拙,任何情绪的虚假都会被现场识破

香港特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阮慧贤在首晚出席时表示,《薄伽梵歌》的舞美设计简约极致,呈现了香港舞台科技艺术水准,工作室以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发挥香港文化的软实力

她还提醒一个更大的背景

“在《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中已提出将推动西九文化区及本地文创产业多元发展、重塑表演场地布局,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

政策话语听起来硬,但你很容易从这部作品的步伐里看到它的柔

邓树荣也谈到青年创作,认为年轻人涌入让戏剧更有生机,但获取资料的准确性存在问题,希望他们先通过实践理解作品,再进行创作与表演

这话并不“讨好”,却很实在

戏剧是时间的艺术,一次排练能修掉很多虚火,这点常常被忽略

结果如何?

北京站三场演出顺利收官,作品的舞台科技与艺术水准获得业内与观众的关注,为后续亚洲巡演打下基础

我在散场时看见有人把票根夹进书里,像是要记住某个转念的瞬间

说白了,好的戏让人带走的不是剧情,是一种判断世界的方式

把这次亮相放进更宽的坐标里看,参演的还有格鲁吉亚新剧院带来的莎翁喜剧《仲夏夜之梦》,用现代意识的解构与先锋形式呈现

不少观众反馈理解有难度,但也因此打开了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审美空间

换句话说,理解的阻力也是交流的契机,这就是国际邀请展的“场域效应”

对比另一条线索,中国戏剧在第三届尼泊尔国际戏剧节的亮相同样说明问题

中国戏剧家协会携《莫愁·莫愁》和晋剧精品折子戏赴加德满都与博克拉演出,现场互动热烈,激发当地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类跨境对话的意义在于,当艺术跨过语言,很多偏见就没那么坚硬了

格鲁吉亚新剧院连续两年参与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2024年的《海鸥》与2025年的《仲夏夜之梦》,都用更开放的结构挑战观众的观看习惯

有人说“不好懂”,我倒觉得“不好懂”也是一种诚实,它提醒我们,理解需要耐心,也需要更开放的身体和眼睛

最新进展方面,后续亚洲巡演的具体行程尚未公布,但相关艺术讲座将在邀请展期间举办

如果能在演出之外听到创作者解构自己的方法论,那些舞台上的“不可言说”或许能多一点解释,这对观众也是一种照顾

工作室的底色也值得一提

邓树荣戏剧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于2019年获选为香港艺术发展局“优秀艺团”,至今已创作二十部作品

这是一条用作品说话的路径,稳定产出比任何宣传更有说服力

把政策的托举、机构的资源和艺术家的手工活摆在一张桌子上,你会发现它们共同指向的是“可持续的文化交流”

更扎心的是,艺术需要空间也需要时间,而这两样在当下都不便宜

如何让好作品不止于“亮相”,而能“常在”,是下一步必须回答的问题

也许答案很朴素:继续把好作品带到该去的地方,让观众和创作者在真实的现场互相照亮

我愿意把这次《薄伽梵歌》的北京三场当成一个起点,看看它在亚洲巡演的路上,会收集到多少新的目光与共鸣

当灯光再一次落下,我们能否更清楚地理解那些古老与当下相互纠缠的命题?

这个问题,不妨留到下一站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