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何以“常新” 《西游记》的跨媒介传播
发布时间:2025-10-27 13:19:45 浏览量:1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河流中,能够穿越时空,持续引发共鸣的作品,方可称为经典。经典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被诠释、转化与再创造。
《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从明代百回本定型,到当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流传不衰。从历史到说唱,从戏曲舞台到银幕光影,从动画影像到虚拟互动,《西游记》的传播史几乎是中国媒介演进史的缩影。这一过程不禁引人思考:经典何以“常新”?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传播机制何在?
文学经典常被视为承载永恒审美价值的文本,强调其语言艺术、思想深度与框架结构的完整性。然而,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经典的生命力不仅依赖作品自身的艺术成就,更依赖传播中的接受、重构与再阐释。
《西游记》讲述的“西天取经”故事的传播链条清晰地呈现了这一过程,其经典化进程始终伴随媒介演进而不断推进。
口头叙事阶段。唐宋时期,玄奘取经的史实首先在寺院俗讲中口耳相传,随后进入市井说书艺人的讲述中。说书人为吸引听众将故事神秘化、戏剧化,使原本神秘庄严的宗教叙事逐渐带有奇幻的民间色彩,从而激起大众的传播兴趣。
印刷成型阶段。明代中叶,百回本《西游记》的刊行使取经故事定型。相比口头传播的灵活多变,印刷媒介的稳定性使文本得以固定,并通过雕版印刷迅速在书坊和市井流布。百回本在情节整合、人物塑造与思想内涵方面都臻于成熟,使取经故事具备了深厚的文学魅力。此后数百年间的改编,无论是戏曲舞台还是影视影像,几乎都以百回本《西游记》为基点展开。
舞台影像阶段。清代以来,戏曲、皮影、评书等表演艺术对《西游记》进行了广泛演绎。戏曲剧种如京剧、昆曲、绍剧、豫剧、川剧等,都有“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保留剧目,成为经久不衰的舞台经典。皮影、木偶等民间表演,更是将取经故事带入乡村集市,成为普通百姓的精神娱乐。进入20世纪,影像媒介的兴起为《西游记》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20世纪20年代已有《盘丝洞》《铁扇公主》等早期电影的尝试。198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坚持“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原则,再现了百回本的主要情节,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而1995年的电影《大话西游》则通过解构与重构,将孙悟空塑造成经历情劫的凡人化英雄,开启了其由“战斗英雄”向“普通人”的转变。
数字与互动阶段。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极大拓展了《西游记》的传播边界,相关影视的改编几乎年年不断。2015年,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讲述了因大闹天宫被封印法力的“落魄大圣”自我救赎与觉醒的历程。影片淡化了孙悟空反叛的形象,突出内心的觉醒与成长。英雄的成长由外部的抗争转向内在的探寻,引起当代受众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网络小说和短视频平台也不断衍生新的西游故事,如网络小说《悟空传》等,赋予经典新的想象空间。2024年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更是将西游故事推向全球舞台。游戏通过天命人集齐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设定,提供开放式结局:或戴上金箍,成为新的大圣;或不受金箍束缚,打破命运枷锁;或再闯天宫,释放自由野性,均反映出个体自我成长的多样性。游戏中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皆源于内心选择,呼应百回本中“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的哲理内涵。2025年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则不再聚焦孙悟空等英雄人物,而是讲述一群无名小妖(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的取经故事,通过小人物的视角呈现宏大叙事,探讨时代洪流中个体的生存与梦想,契合年轻一代对个体价值的关注与思考。
《西游记》在口头、印刷、舞台、影像到数字互动的跨媒介传播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语义,逐渐形成一个开放而动态的经典化过程。《西游记》之所以能够“常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百回本所蕴含的巨大叙事容量,即丰富的主题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开放的叙事结构。
在主题方面,《西游记》展现出多重意蕴:其一,它是一部想象奇特、诙谐生动的神魔小说,胡适曾评价其“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其二,它是一部影射现实社会与人情世故的讽刺小说,鲁迅认为《西游记》“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其三,它更是一部蕴含修心哲理的寓言小说,寓意个体由放纵到收心的成长历程,明代谢肇淛认为其“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西游记》多义的阐释空间,为后世不同媒介的改编提供了空间。
在人物形象方面,《西游记》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孙悟空尤为突出。几乎所有的改编作品都是以孙悟空为核心展开:从早期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到影视剧中兼具幽默与悲情的凡人化英雄,再到动画电影中的“落魄大圣”,以及游戏中内心挣扎的斗战胜佛。孙悟空不断被赋予新的语义,其趋向于普通人性化的处理,也更契合当代观众对个体成长与精神困境的理解。这种神圣人物的人性化处理,正是经典不断焕发新意的重要途径。
在叙事结构方面,《西游记》的章回体形式既保证了整体叙事的宏阔张力,又能在单元故事中独立展开。这样的结构既适合长篇剧集的连续铺陈,也能满足单部电影、动画或游戏的情节聚焦,因而在跨媒介改编中展现出极强的灵活性与适配性。
总之,《西游记》的“常新”之道,在于其文化内核中蕴含的永恒魅力,使其可以在不同时代、不同媒介中获得新的生命力。经典的价值在于与不同时代语境和大众心理的对话;经典的未来在于大众参与共创。经典不是被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而是可以被不同媒介转化与再生产的文化资源。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